853
美食
網生內容經濟時代,《川味》美食紀錄片如何完成商業變現?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使得網生內容蓬勃發展,高產出、高質量、高回報的特點,讓網絡大電影產業空前繁榮,及至今年市場趨於飽和,情況急轉直下,不容樂觀。巨大的利益誘惑,讓整個行業盲目追求“漂亮”的數據,一度走向沒落。
在一片祥和的“虛假繁榮”之中,不少導演紛紛轉向其他領域尋求出路。邵氏影視旗下“新影圈”作為網生導演孵化平台,不惜投入資金支持草根導演展現才華,就算是紀錄片也能通過短視頻的模式打開窗口。
這幾年的美食節目層出不窮,從介紹美食到製作美食,再到廚藝大賽,看得讓人審美疲勞。小清新風格的美食視頻橫空出世,受到年輕人的廣泛歡迎,食材被包裹在厚厚的打光和濾鏡之下,有了意境,失了本真。其實真正能夠拍出食物之美的,還應該是美食紀錄片。而美食紀錄片在網生內容領域是否有市場,短視頻模式如何完成商業變現,則是這次“導演叨叨”采訪的主題。
邵氏影視“食一味”品牌旗下《川味》傳奇美食紀錄片。川菜起源於川蜀地區,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一直以來都受到海內外朋友的交口稱讚。這部紀錄片精心籌備三年之久,對於推廣和記錄川菜美食具有很大的意義。
彬歌導演
從事美食節目11年,讓他對美食有著不一樣的理解與發現,最終決定將鏡頭對準美食背後的故事與文化、食材與特性,希望以影像的方式用不一樣的角度將美食展現出來,帶著一顆敬畏心,傾力打造一部集專業知識、美食文化、傳統民俗、風光氣候、人文故事以及極具誘惑看點的川味美食片。
關於這部傳奇美食紀錄片,彬歌導演有話要說
擔任導演和編劇,一定會遇到很多的難題,而紀錄片為了還原真實場景,想要拍好一定更加艱難。那麼,您籌拍這樣一部大型美食係列記錄片,都遇到了什麼困難呢?
在拍攝之初需要找編劇來寫本子,但這項工作對現場的經曆和學術上的知識要求很高,需要一些專業的東西,沒有做過美食紀錄片的編劇會在用詞上比較生硬,狀態上達不到要求,所以我隻能自己寫自己拍嘛。
關於這些東西我也看了很多書,每天都跑圖書館,跟美食家和烹調師傅學習,畢竟川菜菜係博大精深,我要學的東西也非常的多,還是比較累的。包括剛開始拍攝的時候,從設備到資金都是嚴重不足,所以能夠堅持下來還要感謝這些支持我的人。
關於籌拍一部川味美食紀錄片,導演您的原始動力是什麼,或者想要借此表達什麼?為何會選擇這樣一個主題?
從12年準備籌拍,13年立項完成,14年開始拍攝,15年十月播出,到現在《川味》也登上了很多的平台。我做了很多年的美食節目,也看到現在的美食節目都是具體做某道菜或者是介紹一家餐廳的特色菜,但是一個菜係的話應該是有很多故事的,所以我想挖掘一下美食背後的故事。
我比較熟悉市場,而且在這方麵有靈感。我希望拍好的美食,把這些東西介紹給大家。我覺得美食不隻是一道菜,還有更多的角度去講,它的文化、它的曆史、它的表現方式……我希望通過新的方式講一些東西,尤其是對川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其中包涵著很多的曆史和文化因素。通過這次的拍攝經曆,不知道您對川菜和川蜀文化有什麼新的認識和了解呢?
川菜是一個融合的菜係,百菜百味,由不同地方的人文組成,適合各方口味。它有極強的包容性和侵略性,無論什麼食材,到了川人的手裏都能吃得非常熱鬧,非常精彩,火鍋就是其中之一。
川味紀錄片展現了川人川菜最自然和真實的狀態,讓觀眾看得很舒服,能讓畫麵如此和諧,所以大家非常好奇導演是怎麼做到的?
把做美食節目的光影運用借鑒到美食紀錄片中,可以更好的製造氛圍,表現真實感,最終讓看到畫麵的人感到有食欲。拍攝之前要做很多的調研,做好預案,拍攝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不能像電影一樣去擺拍,而需要很多的等待,錯過一些東西,可能整個選題都會作廢,所以需要時間的準確把握。
那麼下一部您有什麼拍攝計劃嗎?我們可都期待著呢~
我接下來會和邵氏影視共同打造一檔美食+夢想的節目,是一種介於記錄片與短視頻之間的新的內容形式,將食材、廚藝、夢想、節氣融合到一起,通過直播、圖文與短視頻三種形式推出。
我們都知道紀錄片與網絡大電影的運作模式非常不同,紀錄片的發行渠道不僅僅在視頻網站和新媒體平台,還要考慮到電視台的發行需求,這對於導演來講,既是優選又是挑戰。
在自由提問環節,業界同行非常關心的則是紀錄片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間。紀錄片內容會是未來內容主力,用戶精準定位,內容領域垂直,當然還需要一個好的內容運營平台。“食一味”《川味》屬於美食節目,通過短視頻的運營方式,從流量分成、廣告、打賞、付費,到電商售賣和商家定製,基本的盈利生態比起網大會豐富很多。能夠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做出一部精致的美食紀錄片,這樣的作品不可錯過。
邵氏影視
國際新銳導演孵化平台
最後更新:2017-08-23 11: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