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美食
莊臣:美食家的味蕾 相傳於西關的粵劇世家

傳承過去的美好,尋找生活的好味道,就是最好的活法。
——五行說
| 我的粵劇世家
莊臣,原名黃海翔。祖上與黃飛鴻同村同宗。莊臣出生於六十年代的西關大屋,長於粵劇世家。
“家裏古董全要打爛,不能說錯一句話,坐的姿勢有規定,每餐溫飽都成問題,然而,爸爸守住了一家人吃飯的餐桌”,這是莊臣的兒時記憶。
曆經時代動蕩,餐桌也不停變化,莊臣更看重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光,有人情味的美食才是人間美味。
從爺爺、父親,再到自己,有賴於三代人飲食文化的傳承,莊臣成為中國傳統意義的“美食家”。
小時候,家裏滿目傳統樂器,媽媽出色的粵劇造詣,家庭濃濃的音樂氛圍,早早給予莊臣傳統音樂的啟蒙。
| 美食和粵語,媽媽的禮物
“鹹蛋蒸肉餅”,廣州家庭的常見菜,也是莊臣小時候媽媽做的家常菜。
作為縱橫四海的美食家,莊臣吃過世界各地的美食,而他最懷念的還是媽媽做的“蒸肉餅”。
從媽媽的菜,到莊臣食單,這是美味的傳承。莊臣將“蒸肉餅”加入“莊臣食單”,新加入冬菇和豆腐兩味食材,莊臣說,讓這道老廣傳統家常菜更惹味了。
簡單樸實的蒸肉餅,提醒莊臣不忘人生——這趟美食旅程的初心,這是媽媽送給他一生的禮物。
莊臣用烹飪,留下了往日時光裏的好味道,讓美好如初。
莊臣媽媽做了“中山粵劇團”三十年團長,受媽媽的熏陶,莊臣也有了不少藝術造詣。
7歲時,莊臣已登台表演粵劇片段。
莊臣媽找來聲音、形體老師,對他的進行訓練,這為莊臣以後媒體事業、演繹事業打下紮實的基礎。
今時今日,莊臣與媽媽還經常探討粵劇唱腔。一時興起,母子唱起了經典粵曲《寒江釣雪》,莊臣開心地連讚老媽“寶刀未老"。
莊臣和媽媽是無話不談的母子,更是藝術上的朋友。
小時候的記憶是一生的珍饈,從美食到粵劇,這份“媽媽的禮物”是莊臣受益一生的財富。
| 莊臣食單,樸實包容的美食之美
廣州人踏實低調,不張揚,十分的能力隻講七分。
二十年前,莊臣從國際五星級酒店中國大酒店辭職,踏踏實實推廣廣州飲食文化,“莊臣食單”翻開了他人生的新一頁。
廣州海納百川,飲食文化更包容。
莊臣生長的廣州西關是一個移民之地,聚集了順德、南海、番禺,乃至東莞的飲食文化,成了如今粵菜的基礎。“莊臣食單”,亦海納了“百家口味”。
《莊臣食單》裏的菜肴並非鮑、參、燕、翅等高級食材,而多為平民百姓的家常菜。不浮華,保持“原汁、原味和原貌”,用樸實烹調方法追求本真味道。
時至今日,“莊臣食單”已近四千篇,口味不止百家,囊括千家萬戶的美食之美。
| 美食之旅,舌尖上的修行
無盡藏比丘尼曾說:“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講是正是簡約之美。
簡單樸實的食材、應時而作的飲食習慣,老廣烹飪講究順應自然、紮根土地。這讓廣州美食清而不淡、濃而不膩,雲吞麵、及第粥和廣式點心,這都是莊臣的心頭之好。
不同飲食習慣、風土人情,對食材與做法有不同影響。什麼季節喝什麼湯,什麼湯該配什麼料,這都是老廣約定俗成飲食習慣下的傳統味道。
對於傳統飲食文化,莊臣覺得: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應當廣為流傳。
| 中西美食,食在廣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大酒店當廚師的工作經曆,讓莊臣見識到曾經斷層的美食,領略到西方的飲食文化。
讓廣州美食和現代時尚美食並駕齊驅,這是莊臣的心願,這是他心目中真正的“食在廣州”。由此,莊臣探訪體驗國內外飲食文化,追溯食材的本質。
從食材傳承到美味的探索,莊臣從“麵子”到“裏子”把握美食,這一場舌尖上的修行。
| 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活法
莊臣,在西關粵劇世家中長成,傳承古老的飲食文化,探索“食在廣州”的意義,也是對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探索。
人生,就是從一個舞台到另一個舞台的過程,生活的精彩在於不斷地演繹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音樂,無非是最熟悉的聲音,最好的美食,無非是小時候媽媽做的菜,莊臣用美食家的味蕾告訴我們:
最好的活法,不過是傳承過去的美好,尋找當下生活的好味道。
最後更新:2017-10-08 04: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