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99 返回首页    go 期货


交易效用:看起来“合算”的可能更贵

  诺奖得主告诉你(二)

  一种现象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就要来了。回顾去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超过1207亿元,支付宝实现支付10.5亿笔,支付峰值达到12万笔/秒,花呗支付金额达到224亿元,物流方面也刷新全球纪录,菜鸟网络共产生6.57亿张物流订单。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数据将更加让人瞠目结舌。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疯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一起来做个测试。

  快入冬了,你打算买一双棉鞋,楼下的A超市售价为100元,而此时恰好你收到一张宣传单,在步行十分钟路程的B超市,同款鞋售价为50元,你会选择在哪一家超市购买?

  假设又有一天,你在C商场看到某名牌皮包,售价为11100元,而此刻你接到D商场的促销短信,此款皮包售价为11050元。恰好,从C商场去D商场的距离也需要步行十分钟,此时你是否会去D商店购买呢?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在第一种情况下,很愿意步行前去B超市,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却可能选择直接在C商场买单。按照传统的理性人假设,无论哪种情况,时间成本都是相同的,而节省的金钱也是相同的,那么人们在两种情境下的选择应该完全一致,可是事实却并不如此。因为人们觉得第一种情况下,商品降价了百分之五十,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第二种情况,却仅仅降低0.45%,几乎微不足道,并不值得付出。也就是说,这两笔交易给人们带来的“交易效用”是不一样。

  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理论由今年的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提出。所谓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效果。通俗点说,就是合算交易偏见。这种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使得人们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

  类似的例子随处可见。在超市中,人们往往被促销价牌吸引,本来只打算购买一支牙膏,最后却拎着满满的购物袋。在购物网站流连,莫名其妙地刷完信用卡所有额度,更不要说每年的电商盛会,总是买到要“剁手”,因为人们会觉得这些消费非常“划算”。

  人们在消费时,决策可能会受到一些无关的参考值的影响,例如喜欢拿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的价格比较;有时候还可能因为促销而购置不需要或不适合的东西。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甚至可能因为促销政策改变自己的购物选择。

  回到开头的例子,你发现在A商场有两种棉鞋,其中一种刚刚做完促销恢复原价,而另一种一直没有做过促销,你会选择哪一种?大多数人会买那个价格稳定的,因为如果买了恢复原价的,总觉得自己本可以剩下这笔钱,却白白损失了这个折扣。对于损失的厌恶会让人们忽略商品质量、产地、款式等其他信息就作出选择。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就笔者本人而言,现在家里还堆着很多去年“双十一”抢来的货品,其中一些未来得及使用就已经过期,而衣柜中也总有因打折购买的闲置衣物。人们非理性的消费决策带来的结果并不都是合算、省钱,甚至就付出总额而言,其实并没有减少,有时还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

  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也是如此。有投资者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看好的行情,未及入场就已经启动,追还是不追?很多投资者选择不介入的原因在于:本来看好的价位更低,本该获得更多的盈利,现在如果入场,就无法拿到那么好的价位了。这种对于潜在损失(很多投资者觉得“少赚就是亏”)的恐惧,常常使得人们放弃好的投资机会。有一些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选择购入其他没有启动的品种,而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品种,使得自己陷入一场无准备的战役,加之每一次行情都有领头的品种,它的行情更加汹涌,而选择其他相对“合算”的品种可能一直无法赶超它的幅度。

  以笔者为例,笔者曾经在上一轮黄金牛市中坚定看好,却因为研究多时的股票突然启动,畏惧其积累的涨幅不敢入场,仓促选择了其他一只还没有开始上涨的、相对“合算”的黄金股,而最后,这只股票的涨幅远远不及领头股,未达到理想的盈利水平。

  总结原因,就是笔者在做决策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股票的综合资质,只是被主观的“交易效用”所迷惑,仅仅凭借感性的价格认识选择和入场。事实上,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做出决策的依据,应该是此刻的价格是否值得入场,自己的准备是否充分,而不是去可惜曾经错过的机会,因为错过的行情永远不可能再回来。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责任编辑:DF306)

最后更新:2017-10-25 08:14:50

  上一篇:go 自由是交易的最大陷阱
  下一篇:go 期权实战交易二十条“军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