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7 返回首頁    go 直播


熊孩子天價打賞頻現:直播平台該如何應對?

文/王新喜

當前,有14歲孩子給女主播打賞16萬的消息上了熱搜,並再次讓直播天價打賞事件回歸公眾視野。之所以說再次,在於這種非理性巨額打賞主播的事件幾乎隔三差五就會發生,比如早前有家中父母靠450元低保生活的貧困生扮富二代貸十幾萬打賞女主播的,有28歲小夥挪用公司890萬資金打賞女主播,有貧困年輕父親手頭緊盜鄰居1.9萬元不養娃卻打賞女主播的。而這種巨額打賞的背後,往往會導致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巨大的財務困境,而諸多直播平台卻並沒有對打賞金額上限以及打賞的用戶年齡與消費金額做出規範性的引導與監管。

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玩起了QQ、微信、微博、直播、短視頻與K歌或遊戲軟件等。然而,孩子們缺乏自控能力,對網絡消費缺乏概念與正確價值觀念,因此小孩非理性消費已經成為遊戲、直播、短視頻、K歌軟件等互聯網行業通病。非理性打賞,而直播行業尤為突出。

而針對打賞亂象,當前諸多直播平台似乎一致選擇了沉默,畢竟,主播打賞收入,平台可以從中分成,如果將打賞納入監管,損害的同樣也是平台的利益,畢竟,當前直播行業正在陷入頹勢,用戶留存度與活躍度在下滑,打賞是直播平台盈利的核心模式之一,對打賞納入監管並對其進行限製並不符合平台的利益訴求。

但筆者認為,直播平台不能心存僥幸,對這種非理性打賞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僅僅在意平台的短暫的打賞收入,而不顧其平台方的影響力與社會責任,可能會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倒逼第三方監管措施的出台,這樣反而讓直播平台陷入被動的局麵。

因此,當前直播的難題其實與當前諸多手遊行業的困境是一樣的,即一旦讓諸多未成年人陷入其中,必然將引發巨大的輿論爭議,而直播平台如果想從更長遠的角度來博得社會層麵的好感與用戶層麵的口碑,必然需要犧牲部分自身的利益。我們知道,在手遊行業,如何對未成年人設置防沉迷係統一直是行業的病症與業內熱議話題,今年騰訊今年響應文化部“網絡遊戲家長監護工程”號召,推出“成長守護平台”,也相對獲得了一定的社會認可度。

對直播行業來說,規定主播不能以任何形式做出誘導性打賞行為,以避免未成年人掉入打賞的陷阱,收獲的同樣會是品牌美譽度。

而從從技術角度,直播平台同樣可以借鑒遊戲行業,在國外的遊戲行業,會根據其內容暴力程度等分級,區分玩家。在銷售環節,細分買家,處於限製級別的買家不能買。再次強製要求在遊戲中裝載監管軟件,以嚴控遊戲時間和遊戲時段,對未成年人實施分級管理。直播行業同樣可以從用戶分層入手,通過人臉識別與身份證正反麵照片的方式來完成身份驗證,通過短信驗證的方式綁定銀行卡與支付寶等賬號持卡人,並對未成年人的打賞金額設置下限,設定每日與每次的打賞上限。

去年11月,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該規定主要實行“主播實名製登記”、“黑名單製度”等強力措施,且明確提出了“雙資質”的要求,要求對用戶進行手機號碼等實名認證,平台可以通過身份驗證入手,從未成年人打賞門檻、額度方麵入手,對未成年人做出監管,那麼這種非理性巨額打賞現象自然會相對應減少。

對於家長來說,也需要強化自身的監管責任,而平台方可以主動引入家長監護體係。這種做法相當於走在政策前麵率先對其他互聯網產品帶來了自律的先例,並引領行業直麵和解決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的社會話題:一方麵滿足小孩的娛樂需求,另一方麵考慮到他們的真實消費能力讓家長對他們的消費金額與記錄進行監護。與此同時,應該對自身的支付賬號進行多重安全鑒定。

打賞屬於網絡消費,由於當前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以及操作的便利性,未成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掉入直播打賞的陷阱在於,這部分人群的心智尚未成熟,由於網絡消費支付沒有現金鈔票來的直觀,未成年人對於網絡交易的金錢數字並沒有特別直觀的體驗,數字交易特別容易產生不理性消費。當前諸多熊孩子非理性消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孩子可以輕而易舉的打開父母手機的支付賬號,但在手機支付安全層麵,家長並沒有對自身的支付賬號有著嚴格的監管。熊孩子非理性打賞,家長需要擔負一部分監管缺失的責任。

因此要杜絕熊孩子非理性打賞,家庭教育尤為重要,網絡不應該被妖魔化,但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厘清虛擬貨幣與現實貨幣的對價關係,同樣要從價值觀層麵讓他們認識到虛榮心太重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因為,巨額打賞傾其所有裝闊一回,感受在虛擬世界之中帝王一般的存在,給主播打賞能獲得主播的點名感謝,獲得了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滿足感與歸屬感,但換不回他們無所歸依的情緒狀態,也救不了他們現實生活中精神的貧瘠。家長也需要讓他們知道自己輕而易舉被荷爾蒙驅動的打賞背後,是誰在背後為這筆錢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對於當前的直播平台來說,由於過去直播行業從直播露肉到直播涉黃擦邊球時有發生,加之當前天價打賞事件頻發,損傷是整個直播行業的品牌高度與行業口碑,況且,一個行業,一個平台,如果需要通過誘惑用戶“非理性”消費來完成盈利模式的閉環也很難具備說服力,而一個行業從無到有的崛起,它未來的光榮之路,也需要有社會責任這一環節來為其品牌其溢價背書,如果直播平台在當前通過釋放平台的善意來承擔對未成年人的一份責任,帶來的可能是更高的用戶忠誠度與認可度。

因此,筆者建議,將將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納入監管,通過納入監管體係與防沉迷模式,換來的將是更高的品牌公信力與社會認可度,行業也將因此走的更遠。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redianweiping

最後更新:2017-10-19 15:54:16

  上一篇:go 主播套路土豪刷禮物,直播獻舌吻,結果土豪真刷了!
  下一篇:go 直播高青被山東電視台和各級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