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直播
直播就是明星真實顏值的照妖鏡,但還有人能脫穎而出
在《拜拜啦肉肉》節目裏,肉星們一直都是分為兩隊,相互競爭對抗的。而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兩個隊伍被臨時取消,每個肉星被迫脫離原來所屬的小團體,各自為戰。
一些肉星在一開始脫離團隊時,表現出了多種的不適應:害怕,恐慌,懷疑。看到肉星們的表現,我很感同身受:那種脫離了集體的孤獨感和不適感,確實令人害怕。
原因很簡單,人總是需要抱團取暖、團結協作,在集體中,人才會覺得安全。
反之,大多數人也會用能不能融入集體,作為判斷他人的標準之一。當某人和其他人相處融洽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個人很合群。“合群”二字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成為當代人從小被教育應該擁有的基本素質。
還記得小學時,學校裏流行一種教具:各種彩色塑料做的圓、五角星、長條,裝在一個小盒子裏,用作輔助低年級小孩學數學。就和下圖的感覺差不多:
這些東西廉價而劣質,其“輔助教學”的功能和數鉛筆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可是,當時還是孩子的我,怎麼可能想到這麼多呢?眼見著小夥伴們都拿著五顏六色的塑料棍,而我卻隻能用鉛筆在紙上畫畫,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被“孤立”。
終於,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父母給我買了一套塑料棍。我歡天喜地的把玩了幾天,就把它們扔到了一旁——以至於在很長時間裏,每逢搬家和挪動家居時,都能從地板縫裏掃除幾根塑料棍來。
毫無疑問,塑料棍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孩子們不在乎自己手裏的東西究竟有沒有用,他們隻是想和大家一樣而已,誰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旁觀者。
兒時的我為了顯得“合群”,付出的隻是買塑料棍的一點錢,但有時候,想讓自己合群,付出的代價要嚴重得多。
記得在電影《白夜行》中,有一段關於校園欺淩情節:
這個叫川島惠理子的女孩,被班級裏的其他幾個女生堵在牆角裏,連連道歉,至於為什麼道歉,她也不知道。
而欺負她的女孩,則是一副“我們也沒有怎麼樣呀,你這麼害怕是幹嘛?”的樣子。
最後,她們逼著川島喝下了一瓶髒水。
可以看出,川島是沒什麼朋友的,在她受欺負的時候,並沒有人出來幫她。
川島為什麼寧可忍氣吞聲喝光汙水,也不會反抗呢?也許因為,當她麵對被孤立的壓力時,喝掉一瓶髒水都顯得沒那麼可怕了。
這種事不僅隻在電影裏有。每個人回想自己的中學時代,可能都會想起幾個經常被欺負的對象。
我記得在我中學時,有一天課間操大會上,學校通報批評了幾個學生,因為他們用燒得滾燙的鐵格尺燙傷了同班的一個男生。
這個被燙傷的男生出身單親家庭,條件困難;他本人的成績很差,身材單薄,總是流著鼻涕,說話不僅慢,而且結巴。
他被人群孤立,為了打破這可怕的孤立,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在被燙傷之後,這個男生依然選擇和燙他的那些人混在一起。因為,除了這些以欺負他為樂的人之外,沒人願意和他多說話。
而其他遭受霸淩而不反抗的孩子所想的,是不是也和這個男生一樣呢?
可是,“被孤立”真的是無底深淵,“合群”真的是人間天堂嗎?
合群的標準從來都是“你和我們是不是一樣”,與好壞無關。
“被孤立”也許確實可怕,但刻意的“合群”往往也意味著個性的束縛甚至泯滅。隨著年齡的增長、觀念的成形,“合群”對你的束縛隻會愈演愈烈。
而且,比起喝髒水、被燒紅的鐵尺燙傷,這種束縛往往無蹤可循,卻擁有更強大的改變人心的力量。
想想大學生活,你的室友都在玩手機打遊戲刷劇,當你拿出書本時,伴隨的往往都是“哎呦!真是個學霸”等冷嘲熱諷;去教室上課,你提前在前排坐好準備好好聽課,但是你發現你要好的同學都在教室後排,看你的眼神就像看怪物一樣。最後,合群的自己,和眾人一樣嬉笑怒罵、無所事事,淪為平庸。
看到別人的無所事事,你會為自己的無所事事找到更多借口。同時,你的無所事事,也成為了別人無所事事的理由。誰想打破這個舒適圈,誰就是“不合群”,誰就應該“被孤立”。
在這個“合群”的遊戲中,“自我”已被消磨殆盡。
英劇《黑鏡》第三季第一集,就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刻諷刺。
在未來社會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給其他人打分,得分高的人人愛,得分低的會遭受各種歧視,直至被打入社會底層。
就拿我們的女主來說,她生活中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為了更高的分數——也就是他人的認可。
她會對著鏡子練習招人喜歡的笑容。
在吃東西之前先拍一張照,發到社交網絡上,彰顯自己生活格調。
給他人發布的照片打高分,隻為了他人的回饋。
尷尬地維持並不友好的人際關係。
加入大多數人,孤立分數低的同事。
這簡直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寫照:看大家都在看的電視劇,聽大家都在聽的歌,了解大家都在聊的話題,不去理睬被孤立的其他人,熱情溫暖,人畜無害。
其實,隻是為了他人給自己一個更高的“分數”而已。
在劇中,因為一係列瑣事,女主的分數跌落穀底,而她也撕下了偽裝的麵具,大鬧閨蜜婚禮,醜態百出。
後來,她因得分過低,被“有關部門”帶走。在監禁室裏,她同自己的獄友毫無理由的對罵起來。帶著一瀉千裏的爽快感,平日積攢的壓抑與憤怒終於爆發。
在這一刻,她終於明白:那個平日裏帶著假笑的金發女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錯。人需要同伴,也沒錯。
但是,人也是“會思考的葦草”。我們在努力變得討人喜歡、變得“合群”時,總會丟掉很多的東西,甚至包括真實的自我。
你現在尋找真我的努力,真的應該比你兒時試圖合群的努力,要更加努力得多。
畢竟,我們現在還不用依靠別人打的分數活著。
PS:說到這裏,不妨在留言裏分享一下你的經曆:你是一個合群的人嗎?因為合群或者不合群,你得到了怎樣的收獲?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最後更新:2017-10-19 04: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