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7 返回首页    go 小米6


京东Q2财报出炉:为何盈利难以维持,亏损成倍扩大?

本周一,京东2017年第二季度未审计财报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其净亏损规模在Q2中持续扩大。财报发布后,京东股价盘前一度下跌7.34%,开盘后截至目前收窄至-5.12%。

本季度继续盈利?实则亏损成倍扩大

具体来看,京东的二季度净收入为人民币932亿元人民币(137亿美元),同比增长43.6%,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34.6亿美元。交易总额(GMV)同比增长46%,达到2348亿元人民币(346亿美元)。同时,本季度京东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净利润达到9.765亿元人民币(约1.441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约为6.126亿元人民币,单季度盈利接近去年全年。既然如此,那为何主流外媒,如华尔街日报、道琼斯、路透社等均对其作出消极报道呢?主要是因为京东在分析师和业内人士更关注的核心数据上表现不佳:运营亏损和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规模成倍扩大。

根据披露数据和雅虎财经数据,京东第二季度运营亏损为4.03亿元人民币(约594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为1.577亿元人民币,亏损扩大了63%。而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其本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达到4.96亿人民币(约744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2.52亿元的净亏损呈成倍扩大的趋势。即使是在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达到了9.765亿元人民币,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下降了4亿多人民币。

当然,京东这份财报中许多数字的确是好看的,也勉力维持住了盈利的结论。但是犹记得上季度首次实现盈利时,京东的每一组核心数据都给出了和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两种计算结果。但是本季度却只明确指出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各项数据。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盈利偏大,亏损偏小,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才是金融机构和分析机构认定的标准。因此可见京东方面也明白,本季度再次跌回亏损的财报并不算乐观,只得用公关笔法加以掩饰了。

既然京东本季度GMV同比增长46%,为何又出现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呢?有分析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受618购物节的巨额开销和一直不断的假货风波冲击有关。

618开销巨大,喝彩不代表盈利

作为电商行业的年中大促的重中之重的618,最早是京东的周年庆之日,也是京东历来视为的命根子所在。每年京东都会大搞半个月的促销让利活动,今年618就在其苦心经营数年后首次实现盈利的季度之后,京东更是痛下血本,争取拉动年报数据好看。为此,这段时间一直有新闻报道称京东强行拉品牌商加入促销、不补贴促销活动、锁死后台、强制降价等等行为,为了今年618的成绩单,京东这番确实得罪了不少品牌商。无论如何,京东最终破天荒地公布了交易额,6月1日至6月18日,京东商城累计下单金额达1199亿元,创历史新高。但为了这个数据和阶段性的收入增长,京东一方面烧钱放血做营销,另一方面得罪第三方,还要投入巨资联合唯品会从公关口径搞阿里。果不其然,掌声的背后是其被牺牲掉的利润。这一点在财报中被暴露无遗。

平台售假,“品质电商”沦为口号

近两年京东频频打出“品质电商”的口号,表示将持续打击假冒伪劣,让“正品行货”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首批与质检总局质量承诺信息平台实现对接的电商平台。然而,还没等京东如何发力引领行业健康发展,自家后院却着火了。就拿这个月的新闻来说,京东在没有Gucci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开设了品牌自营店,其中所销售的所谓“Gucci”眼镜,消费者收到后却发现是“Gucc”。对此,京东方面一再强调其保证真品,但却不愿透露进货渠道。刘强东曾多次公开强调对假货“0容忍”,然而频繁爆出的售假新闻却或许让消费者疲于应对。常年打着正品旗号的平台售假,究竟是监管不利还是知法犯法,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不在重要了。京东发展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名誉在最近几年为了盈利的一路高歌猛进中逐渐消散,现在连“品质”也成为了口号。长此以往,从消费者到市场,都会逐渐不再看好这家企业。

无论是冒众品牌商之大不韪的618大促,还是自营平台中打不掉的假货,背后或许都是京东为了实现好看的营收而不得不选择牺牲掉的一些东西。如果不持续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营销,则GMV增速和用户量必将受到影响;可如此增长模式给京东所带来的盈利压力就更大,平台的声誉也逐渐受到损害。目前来看,京东似乎无法兼顾GMV、用户量、品牌商与盈利,顾此失彼形成了死循环。这次财报暴露的就是京东追逐GMV和用户量,而损害了品牌商与利润的隐患。未来京东要如何兼顾四面,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最后更新:2017-08-30 09:16:45

  上一篇:go 美的“天猫速度”七月破百亿,京东3C优势已不在?
  下一篇:go 京东的“共产主义梦”:嘴上是主义,心里却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