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小米6
京東Q2財報出爐:為何盈利難以維持,虧損成倍擴大?
本周一,京東2017年第二季度未審計財報正式發布,數據顯示其淨虧損規模在Q2中持續擴大。財報發布後,京東股價盤前一度下跌7.34%,開盤後截至目前收窄至-5.12%。
本季度繼續盈利?實則虧損成倍擴大
具體來看,京東的二季度淨收入為人民幣932億元人民幣(137億美元),同比增長43.6%,高於此前市場預期的134.6億美元。交易總額(GMV)同比增長46%,達到2348億元人民幣(346億美元)。同時,本季度京東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淨利潤達到9.765億元人民幣(約1.441億美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約為6.126億元人民幣,單季度盈利接近去年全年。既然如此,那為何主流外媒,如華爾街日報、道瓊斯、路透社等均對其作出消極報道呢?主要是因為京東在分析師和業內人士更關注的核心數據上表現不佳:運營虧損和通用會計準則下淨虧損規模成倍擴大。
根據披露數據和雅虎財經數據,京東第二季度運營虧損為4.03億元人民幣(約594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持續經營業務經營虧損為1.577億元人民幣,虧損擴大了63%。而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其本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達到4.96億人民幣(約7440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2.52億元的淨虧損呈成倍擴大的趨勢。即使是在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達到了9.765億元人民幣,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下降了4億多人民幣。
當然,京東這份財報中許多數字的確是好看的,也勉力維持住了盈利的結論。但是猶記得上季度首次實現盈利時,京東的每一組核心數據都給出了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兩種計算結果。但是本季度卻隻明確指出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各項數據。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盈利偏大,虧損偏小,而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才是金融機構和分析機構認定的標準。因此可見京東方麵也明白,本季度再次跌回虧損的財報並不算樂觀,隻得用公關筆法加以掩飾了。
既然京東本季度GMV同比增長46%,為何又出現淨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呢?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受618購物節的巨額開銷和一直不斷的假貨風波衝擊有關。
618開銷巨大,喝彩不代表盈利
作為電商行業的年中大促的重中之重的618,最早是京東的周年慶之日,也是京東曆來視為的命根子所在。每年京東都會大搞半個月的促銷讓利活動,今年618就在其苦心經營數年後首次實現盈利的季度之後,京東更是痛下血本,爭取拉動年報數據好看。為此,這段時間一直有新聞報道稱京東強行拉品牌商加入促銷、不補貼促銷活動、鎖死後台、強製降價等等行為,為了今年618的成績單,京東這番確實得罪了不少品牌商。無論如何,京東最終破天荒地公布了交易額,6月1日至6月18日,京東商城累計下單金額達1199億元,創曆史新高。但為了這個數據和階段性的收入增長,京東一方麵燒錢放血做營銷,另一方麵得罪第三方,還要投入巨資聯合唯品會從公關口徑搞阿裏。果不其然,掌聲的背後是其被犧牲掉的利潤。這一點在財報中被暴露無遺。
平台售假,“品質電商”淪為口號
近兩年京東頻頻打出“品質電商”的口號,表示將持續打擊假冒偽劣,讓“正品行貨”的理念深入人心,並成為首批與質檢總局質量承諾信息平台實現對接的電商平台。然而,還沒等京東如何發力引領行業健康發展,自家後院卻著火了。就拿這個月的新聞來說,京東在沒有Gucci授權的情況下,擅自開設了品牌自營店,其中所銷售的所謂“Gucci”眼鏡,消費者收到後卻發現是“Gucc”。對此,京東方麵一再強調其保證真品,但卻不願透露進貨渠道。劉強東曾多次公開強調對假貨“0容忍”,然而頻繁爆出的售假新聞卻或許讓消費者疲於應對。常年打著正品旗號的平台售假,究竟是監管不利還是知法犯法,對於消費者來說已經不在重要了。京東發展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名譽在最近幾年為了盈利的一路高歌勐進中逐漸消散,現在連“品質”也成為了口號。長此以往,從消費者到市場,都會逐漸不再看好這家企業。
無論是冒眾品牌商之大不韙的618大促,還是自營平台中打不掉的假貨,背後或許都是京東為了實現好看的營收而不得不選擇犧牲掉的一些東西。如果不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用於營銷,則GMV增速和用戶量必將受到影響;可如此增長模式給京東所帶來的盈利壓力就更大,平台的聲譽也逐漸受到損害。目前來看,京東似乎無法兼顧GMV、用戶量、品牌商與盈利,顧此失彼形成了死循環。這次財報暴露的就是京東追逐GMV和用戶量,而損害了品牌商與利潤的隱患。未來京東要如何兼顧四麵,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最後更新:2017-08-30 09: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