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騰訊雲
騰訊雲鼎實驗室:這個killer不太冷
文/安在·椰子
董誌強作為人名,基本屬於放到人堆裏會被淹沒的那種。而若以Killer做網絡ID,似乎也有點Anonymous那樣泛化之功效。不過,在黑客界,當這個人名與這個ID結合,即便低調若他,也像是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由此引發不盡可數的一係列傳奇故事。
他大名叫董誌強,他就是Killer。
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金牌殺手Leon威名遠播,但脫下殺手的外衣後便行蹤難覓。而以“殺手”為名的Killer,坊間傳頌的是他留在互聯網上的光輝事跡:立誌成為作家的文科生,卻幹起了寫殺毒軟件的營生;開創“超級巡警”,截殺“熊貓燒香”;曾與吳魯加、黃鑫“雙劍合璧”,在國土之南的深圳護佑信息安全之星火獨苗;拓展百度海外市場,成績斐然。不過,除去ID,董誌強其人卻極低調,不喜采訪,不多交際,在現實世界裏儼然“神龍見首不見尾”。
其實,這兩年安全圈風雲變幻,一些“老江湖”早已不像當年那樣鋒芒而隱匿,卻好像見慣風輕雲淡,不再刻意回避公眾。同樣與“安全焦點”這一傳奇組織相關,“黑客教主”TK成了“安全圈的段子手”,各大安全賽事總少不了他談笑風生的身影;黃鑫和吳魯加投身互聯網創業,小密圈做得風生水起;而Killer,不事聲張地離開了百度,一度銷聲匿跡,引不知情者紛紛猜測:那位“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Killer,到底去哪了?
2016年7月2日,騰訊正式發布安全聯合實驗室“矩陣”,旗下七大實驗室首次集體亮相,仿若“七劍下天山”,引得不住讚歎。令人驚喜的是,與早已周知的TK、袁哥、吳石等大腕並列齊輝,“七劍”之一的騰訊雲鼎實驗室,其掌門人正是Killer——董誌強。
不會寫劇本的黑客一定不是Killer
不同於如今的頗具盛況,在信息安全行業尚未形成規模的拓荒時代,高手們大多憑著興趣和熱情自學並鑽研,從外行到入行,從入行到在行,以至於脫穎而出,在“江湖”上揚名立萬。比如“黑客教主”TK,從醫科轉入網絡安全,被人戲稱“婦科聖手”。再比如“flashsky”方興,第一份工作是酒店經理。之所以安全圈多為“江湖派”,大抵如此。
Killer也如此。
沒錯,如果時光回溯,到那個屬於他的青蔥歲月,懷揣文學夢想,一度認為自己能夠在影視劇創作方麵有所建樹的Killer,不曾想過此後的巨大“逆轉”。
就像我們能從互聯網上隱約尋得一些痕跡那樣,稍微靜下心想想,眼前的Killer其實再自然不過地有著中文係出身的影子:說話條理清晰,遣詞用句得當,結構性與修辭感並重,言語間透著文雅。
可他終究沒有成為作家,一切隻因與“她”邂逅,就此卻與文學別過。這個“她”,就是計算機。
Killer第一次接觸計算機,基本上就像血氣方剛的少年見到自己初戀的第一眼那樣,“我驚為天人,除了覺得玩技術很有趣外,更重要的,我居然很享受那種儀式感。”彼時,計算機在中國校園裏還是稀罕之物,進機房時需脫鞋、穿鞋套,遵循一係列規範秩序,這讓Killer心動不已,“就像進入了一個神聖的殿堂”。
當他一頭紮進計算機房,就此一發不可收,而在文學之外的另一種仿佛天賦般的感覺,逐漸在Killer身上湧現並放大。他開始破解軟件——當時的正版軟件很貴,擁有一套軟件就像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幹了一陣之後,覺得盜版行為不道德,也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就,他就此罷手。在安全焦點上認識了一幫朋友,Killer轉向做漏洞挖掘和網絡滲透,但又沒多久,他再次微調方向。
一次偶然,Killer注意到一條消息,詬病當時國內的反病毒廠商,隻顧向國外學習和拷貝,自主知識產權的反病毒軟件卻很少。“很多網絡安全愛好者都有這樣的特點,你說你的東西很牛,那我就非得去琢磨並挑戰一下。”隻這一次觸因,Killer就此投入反病毒領域,之後再未離開。
滅了“熊貓燒香”,他一夜爆紅
從畢業時做過一段時間老師,到轉行做安全並專注於殺病毒,Killer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是在東北老家。但真正讓他“騰飛”的,是2006年,他從哈爾濱遠赴北京,創建“超級巡警”開始創業。
緣起似乎又是偶然,隻是因為它——“熊貓燒香”,命運就此改變。
關於“熊貓燒香”,其實不用多說,事實上直至今日,很多人仍然心有餘悸並記憶猶新。2007年1月,全國各地的海量計算機幾乎同時顯現異象:桌麵上原有的圖標統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隻舉著三根香的卡通熊貓。
“熊貓燒香”及其衍生出的大量變種異常凶勐,可通過局域網快速傳播並感染所有的計算機係統,終止常規反病毒軟件進程,刪除“一鍵ghost”備份,最終導致係統和網絡癱瘓。
在意識到這個病毒“史無前例”之後,Killer和他的團隊即刻投入到興奮而緊張的工作當中。從下午三點抓到病毒樣本做研究,到編寫專殺工具並配上UI界麵,測試,上線,他們一直忙到次日淩晨。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當“熊貓燒香”幾乎肆虐了整個中國,“超級巡警”的“先發製人”取得了巨大成果:下載量很快達到上百萬,一度讓毫無思想準備的Killer倍感壓力——服務器撐不住了!“畢竟作為創業公司,我沒有多少錢投入到基礎設施上”。好在朋友及時相助,“超級巡警”才經受住了考驗。
然後,“超級巡警”幾乎一夜爆紅。
麵對這一不期而至的勝利果實,Killer卻陷入長考。回顧事件來龍去脈,Killer認識到其實並非沒有先例:1998年,Word宏病毒“無政府者一號”爆發,瑞星上市並隨即推出國內第一款清除宏病毒的殺毒軟件;1999年4月,CIH病毒全球大爆發,如出一轍的,瑞星又率先查殺,就此聲名鵲起,一時無兩。
對一家創業公司來講,這種一夜爆紅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是覺得,突如其來的巨大成功,很可能會暴露出自己的短板。就像我們,作為一個純技術團隊,商務能力、渠道能力都不足,甚至連什麼叫PR都不知道,由此引發的各種說法讓人應接不暇,比如就有人說,為什麼超級巡警這麼快就推出查殺?不會是監守自盜吧?”
除了流言蜚語,產品爆紅帶來的指數級增長的用戶數量,更是Killer和他的團隊必須全新麵對的。“當一款產品從少數人使用變成麵對成百萬的用戶時,原本細微的體驗缺陷將會無限放大。圈裏人其實對我們的產品還是非常認可的,但當我把它拿給圈外人的時候,盡管我已經盡量使用通俗的表達方式了,他還是會問,這個菜單是什麼意思?”
正是因為熱火朝天中的一份冷靜,才讓Killer並沒有把關注點停留在曾經引以為豪的技術創新上,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用戶體驗上。他開始琢磨,用戶到底想要什麼?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之間應如何平衡?他甚至研究色彩學,簡單的紅、黃、藍、綠等色,不同呈現和組合卻給人相異的心理感受。“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讓我從一個技術專家,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產品經理。”
也正是在這樣不斷的琢磨和改進,以及間或其中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機遇”裏,“超級巡警”係列軟件逐漸發展並成熟,一度裝機量達到了近三千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去海外“開疆拓土”
2009年,Killer曾與同是“安全焦點”核心成員的好友吳魯加有過一段“雙劍合璧”的美好時光。
“那時候我做超級巡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魯加知道我在商務和渠道能力方麵有所欠缺,就建議要不要放一塊試試?大家一起融資,一起把公司做大。於是,我和我的團隊就搬到深圳了。”
基於好友彼此的信任,以及同樣投資人——啟明星辰這一背景,Killer的超級巡警與吳魯加的大成天下,無論在品牌還是公司運營上,都達到了“1+1>2”的效果。不過,再看似郎才女貌的結合,若出身和成長環境各異,也難免會不搭調。超級巡警團隊習慣的是互聯網的打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這是2C類產品典型的特點。而一直麵向2B市場的大成天下,更看重服務和穩健。兩種模式滋生著兩種文化,盡管Leader肝膽相照,但員工卻難以適應。“後來我們商量了一下,拆分成兩家公司獨立運營。其實辦公地點依然很近,畢竟關係在這裏。”
那是2010年。也許在Killer骨子裏,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若隱若現的被後來人創造、放大並熱炒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就已經生根發芽了,而和大成天下這一段,才真正讓他看清並堅定了這一點。
此後一年,Killer麵臨的是以二十多人的創業團隊,“對抗”漸成一家獨大之勢的對手,期間焦灼與徘徊不言而喻。“也許我是在等待一次真正的機會吧。”
終於,2012年,百度向killer伸出了橄欖枝。
Killer重新啟程,去開拓海外更廣闊的“處女地”。“我認為繼續做國內市場機會並不大,海外市場卻能帶來更大的機會,當然也有更多的挑戰,特別是我一個學中文的,要麵對不同國家的人,接觸不同的語種,想想就很興奮。”
事實證明,去海外“開疆拓土”是極富挑戰卻又不乏幸運的選擇。
先說幸運所在。作為獨立的海外市場,自然能避開國內市場此前的種種亂象:殺毒軟件廠商之間已經不是競爭而是鬥爭甚至誅死搏鬥了——彈窗、捆綁層出不窮,不惜“誤傷”以至於你死我活,廠商疲於奔命,用戶也深受其害。相比而言,“海外市場單純許多,這讓廠商能夠更好地做好用戶體驗。”
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海外市場盡管不像國內那樣四處狼煙,卻也絕非淨土。“整體來看,技術上中美無疑都是領頭羊,但因為美國的開放特性,其他國家的網民對美國產品天生有一種親切感,而對中國的產品存在一些疑慮。另外,盡管一開始我們避開了歐美市場,從尚未打開市場的第三世界入手,但真正深入,問題還是不少。”
在印度尼西亞做推廣時,Killer發現,不管怎樣使勁,PC端的推廣效果始終不佳,反倒是之前並沒用心的移動端起了效果。幾經調查,在地理和曆史狀況上,他找到了答案:印尼國土由17508個島嶼構成,號稱“千島之國”,各個島嶼之間的聯結度非常低,每個島甚至都有各自不同的運營商,這樣的狀況就導致“基於雲的產品無用武之地”。此外,與國內情況不同,印度尼西亞並沒有經曆PC時代,而是直接邁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大部分人手中都有手機,而很多家庭根本沒有電腦。
到了泰國,又是一番新的光景:泰國的互聯網落後中國三到五年時間,當地人更願意把電腦送到電腦城修理,哪怕需要承擔相對昂貴的價格——於是在電腦城的推廣便很有效。另外,海外明星代言也是較好的策略:在當地擁有足夠影響力的影視明星,卻缺乏合適的變現渠道,與其合作也就比國內順當和容易得多。
競爭相對良性,加上逐漸摸索出一套本地化策略,Killer在產品經理方麵的特點——在用戶體驗上做足功夫則越發凸顯出來。
相比“超級巡警”,新的舞台更讓Killer感覺得心應手:“作為技術出身的創業者,之前我習慣做東西夠用就好,那是因為資源缺乏。當團隊足夠大的時候,我就能把之前很多不能實現的設想付諸實施了,效果非常明顯。”
Killer所說的設想,很多都關乎用戶體驗,比如改進性能監測體係:線上用戶在點擊托盤圖標的時候,啟動時間超過三秒,就會反饋到團隊。“線程同步還是其他產品幹擾?或者直接就是配置不夠?這些細節我會非常清楚。”再比如完善崩潰反饋機製:“通過收集用戶反饋的崩潰數據,我們可以把崩潰率從千分之三做到千分之一,繼而達到萬分之一甚至更低,這是以前很難做到的。”
從之前做“超級巡警”時自己琢磨而漸形成的思維方式,到去更大的平台開拓海外市場,Killer的產品經理心經愈發成熟。“以前隻是若有所思,其實這十年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產品經理的工作,對我來說,做任何一款產品,其實做的都是人心。”
Killer所說的這十年,概指從做“超級巡警”開始的2006年以來,“如果說有心得,這就是我十年來最大的心得。”
而十年之末,則是如今的2016。
誰都沒想到,他去騰訊扛起了那隻雲上之鼎
“聽說Killer離開百度了?”
“據說要創業。”
“他很可能會去阿裏。”
。。。。。。
這是2016年年初,坊間關於Killer的又一輪傳說。
事實上,Killer的確離開了百度,但Killer又的確沒有設定下一條路徑。“其實之前感覺蠻好的,隻是覺得,一來畢竟好幾年了,缺乏大的挑戰,二來鎖定期已滿,征戰太久,真的想先好好休息一下。”
時至今日,生活中的Killer一如既往保持著低調的作風。他自稱“宅男”,最大愛好就是待
最後更新:2017-10-08 01: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