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
奇艺
2个月、15个艺人、身价暴涨80倍……爱奇艺撬动嘻哈商业价值的布局有多大?
在今年的4月底,一群专业嘻哈音乐人聚在一起,他们半乐观半迷惘地期盼国内的嘻哈音乐能迎来爆点。他们曾预言:这个爆点或许将由一首大热嘻哈歌曲或一位大热嘻哈歌手触发。在《中国有嘻哈》爆火暑期档之前,他们无法想象嘻哈的爆点会被一档网综点燃。但所谓的奇迹,永远都发生在猝不及防时,远比杜撰的小说或虚构的故事更为出人意料。寄托了爱奇艺“超级网综”野心的《中国有嘻哈》,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飓风般实现了国内嘻哈音乐人几十年的“主流梦”……
不管《中国有嘻哈》在嘻哈音乐产业里掀起了怎样的风潮,作为一档网综,实现节目本体和平台的商业诉求才是“正事”。剖开这个商业案例各个维度的数据可以发现,这档网综影响力辐射到的每个泛娱乐环节,都在爱奇艺“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框架内。在这个商业模式的前端,是品牌广告和信息流,下游是包括线下活动在内的衍生业务,而承上启下的中间部分则是节目的内容本体和附加的高影响力。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承载了爱奇艺商业模式的《中国有嘻哈》,是如何完成影响力原始积累过程的:
想要商业回报,先火了再说
回溯这档网综的影响力积累过程,可以追溯到节目开播之前。作为爱奇艺首档S+级别的自制网综,《中国有嘻哈》在开播之前就因为看似冷门的音乐定位和人气明星吴亦凡的加盟,成功引发各方讨论,不管是质疑还是看热闹,吃瓜群众在节目正式开播前,就在微博上贡献了3.1亿的话题讨论。
6月24日,节目正式开播,围绕节目的话题讨论开始在网络逐渐发酵,微博同名话题一度高达32.6亿,这种热度也直观反映在播放量上,节目单期播放量最高达到2.7亿,其新媒体指数和播放成绩表现已经不次于一档卫视头部版权综艺了。
节目的热度也引发了媒体的持续围观和报道,国内主流媒体几乎全部关注过这档人气日益高涨的网综,共计报道超过21次。而在节目开播前,这些主流媒体鲜少关注嘻哈,近三年来也仅仅刊登过4例嘻哈报道。
在这场热热闹闹的围观潮里,新媒体当然不会缺席。在节目开播之前,新媒体围绕嘻哈的报道量今年仅有9次,而报道的内容多是探讨“嘻哈音乐何时才能迎来爆发点”,而随着《中国有嘻哈》官方宣布明星音乐制作人阵容之后,围绕节目的报道开始变多,至8月份已超过20次,仔细来看报道的内容可以发现,新媒体一开始对节目的热度更感兴趣,随后更热衷讨论节目对嘻哈音乐,乃至整个音乐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新媒体关注度、讨论量、播放量和媒体报道量等等维度的数据都在表明:作为一档网综,《中国有嘻哈》彻底火了,而且结合当下节目正在接近尾声而显现出的巨大热度上升空间来看,爱奇艺的这档野心之作,很有可能成为网综发展至今综合影响力最大的一档。
实现了节目原始人气的累积之后,爱奇艺“一鱼多吃”的货币化能力开始在这档超级网综上一步一步显现出轮廓。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档火爆的超级网综,为爱奇艺带来了哪些商业合作。
50多位金主爸爸手拉手赶来,还有谁?
近几年,爱奇艺虽然一直奋斗在会员和流量争夺战的一线战场上,但并没有给人留下“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大佬形象,而是一直在内容上默默耕耘,在江湖上留下了“懂内容、会做内容”的口碑,而由此积累的平台资源和号召力都比较扎实。所以当爱奇艺宣布将倾尽全平台之力打造一档超级网综时,不少品牌方都是冲着爱奇艺以往的“声誉”而来,当然,节目的音乐制作人阵容也是一大砝码。
在开播前,凭借爱奇艺的平台资源、项目阵容和规模,项目就吸引了包括农夫山泉维他命水、麦当劳、绝对伏特加等在内的品牌合作,以及新浪、QQ音乐、酷我音乐和酷狗音乐等与节目高度匹配的合作伙伴。随着节目的开播和开始走红,陆续有新的品牌加入进来,包括小米、抖音和雪佛兰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当前,已经有超过50家品牌加入了这场商业营销盛宴。
随着品牌方的广告冠名、赞助和合作涌来的资金,抵消掉节目高昂的制作成本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虽然我们无法得知这场商业营销盛宴能让爱奇艺获得多少商业回报,但能让50多位精明的金主爸爸们逐利而来,这场商业风暴能创造的商业价值显然已经达到了“现象级”级别。
吸引来50多家品牌方之后的爱奇艺,就这样顺利完成了“一鱼多吃”货币化模式的最关键的前端链条搭建,超额实现了一档网综能达到的线上商业诉求,当然,线下泛娱乐产业链的开发,对爱奇艺来说也同样重要。受IP开发“教育”近五年的任何一家影视主体,都不会放弃这块蛋糕。
谈泛娱乐之前,先定一个小目标:2个月、造出15个明星、身价翻80倍
一档网综如何实现线下衍生开发?当然要从捧红选手开始。
截止目前,《中国有嘻哈》不仅带热了十几位选手的网络热度和人气,还直接拉升了这些嘻哈选手的商业价值,包括PG One、VAVA、GAI等在内的选手,在短短的几期节目中,完成了从人气原始累积、大量圈粉、品牌代言等传统造星历程,跨入人气艺人的阵列。
从以下15强选手微博粉丝量、讨论量和人气指数参赛前后的对比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选手通过《中国有嘻哈》的舞台迅速聚拢了人气和粉丝。在这15位选手里,微博粉丝数量突破100万的就有5位。其中,人气提升表现最突出的是PG One,微博粉丝数量从30万跃升至259万,新增粉丝近220万,微博话题也从5万迅速增长至1.5亿,达到人气艺人话题量级;成功引爆无数网友好奇的Hiphop Man欧阳靖,人气增长相关数据也表现亮眼,新增粉丝量达到165万,微博话题也从20万增至1亿,成为当下颇受关注的艺人。
与人气和粉丝数量同比例上升的,还有选手的商业价值。在节目开播前,这15位选手的商演价格最高的也未超过1万,而随着节目的火爆,选手们也身价大增,绝大部分选手商演价格突破10万。其中, PG One商演价格最高,达到50万/场,并获得麦当劳的品牌合作,和多部热门影视剧、节目的优质资源;作为15强里最亮眼的女选手,VAVA商业价值也飞速提升,每场商演价格从5000元左右涨至40万,并收到麦当劳和唯品会的品牌代言;GAI、Bridge、TT、小白等选手也人气倍增,商演价格大幅增长的同时,优质品牌资源和影视、综艺资源也接踵而至,快速完成了从素人到艺人的跨越。
除了完成圈粉和身价的提升,这些选手还成功吸引了明星们的关注和互动。其中,节目的人气选手PG One被演员范冰冰、马苏、蒋梦婕、大鹏,还有歌手邓紫棋、袁娅维、吉克隽逸、主持人李晨和超模奚梦瑶等明星关注,而同样人气颇高的欧阳靖则被演员张一山、李治廷、秦俊杰和一众歌手关注;GAI受到人气歌手王嘉尔的关注……
有人调侃说,《中国有嘻哈》让这些优秀的参赛选手实现了“追星梦”,实际上,他们是在这个舞台上完成了个人风格的塑造过程,以才华和个人魅力赢得了明星的关注和喜爱,在娱乐圈的起步阶段成功地积淀了人脉和资源。
这些被爱奇艺的线上网综捧红的选手,大部分都曾在爱奇艺的线下舞台——“爱奇艺尖叫之夜”中登台表演。“造星”,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有嘻哈》作为选秀网综影响力的标配和节目附加值,还成为爱奇艺针对网综进行泛娱乐产业规划中重要的板块。
一场网综引发的躁动,让嘻哈人今夏过后不再苦盼爆点
如果说通过捧红选手直观实现线下衍生开发是属于爱奇艺主动的精心布局,那么由《中国有嘻哈》引发的嘻哈音乐风潮和Hiphop时尚风潮,虽由爱奇艺开启,但其蔓延的范围和速度显然已经超出了平台方和节目的预期。
在此之前,嘻哈音乐在国内属于小众音乐,以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和百度音乐为代表的国内主流音乐平台上嘻哈歌曲数量并不多,以下为具体数据:
《中国有嘻哈》6月份共播出一期,彼时节目还未取得全民认知度,QQ音乐6月份歌单显示,平台嘻哈歌曲仅有967首,到了8月份,在《中国有嘻哈》的催化下,嘻哈歌曲已经突破3千,数量上的爆发说明主流音乐平台对嘻哈歌曲容纳度正在趋于主流化;而嘻哈歌曲平均播放量也从6月份的1.9万增长至8月份的35万,由此看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嘻哈音乐产生了兴趣;平均下载量也随之从300增至3000以上,证明嘻哈音乐的发烧友也在以十倍量级的速度攀升。国内其他音乐平台数据表现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
这些数据都在表明,嘻哈音乐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爆点是由爱奇艺的这档网综点燃的。
事实上,这档网综不仅让音乐产业的发展迎来了转折,还将嘻哈风潮的时尚观由节目受众推广开来,对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这一点从他们在淘宝的“剁手”数据里可以直观看到。随着节目的播出,淘宝上围绕“嘻哈”相关的商品数量和销量也开始出现并成为畅销品。其中,以“中国有嘻哈”为关键词的店铺数量就高达2980个,商品数量超过5000件,最高销量高达4182,由此可见节目对受众审美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到,以节目里音乐制作人、选手为关键词的服装、配饰已经成为淘宝热门产品。实际上,针对节目带热的嘻哈风潮而推出潮牌“R!CH”,早已在爱奇艺针对《中国有嘻哈》的泛娱乐衍生开发计划内。据悉,爱奇艺授权合作开发的项目品类不仅覆盖了服装和配饰,甚至还有3C数码、食品酒水等,已开发超过200个SKU,这些衍生品的开发是网综对泛娱乐授权模式的初次探索,也成为爱奇艺对外展示其货币化能力的最佳代言。
爱奇艺在整个泛娱乐产业掀起的这股嘻哈商潮,就像被点燃了火苗的草原,去势汹汹,恣意蔓延开来。曾经苦闷的嘻哈音乐人长呼一口气,今夏之后,他们已是主流歌手,苦盼爆点的日子已经终结。
结语:
先踏踏实实做出一档有影响力的超级网综,再以内容为名布局泛娱乐产业,如果能在取得商业回报之外,还能对行业和受众产生影响,当然是很好的事;如果不能,那也不用可惜,因为并不是所有平台和内容都能创造出“中国有嘻哈”式的商业奇迹。
合作/投稿
最后更新:2017-09-10 18: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