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
人物
投資業務勐增 中小銀行“投行化”漸顯
由於上半年市場資金利率持續高位及金融機構降杠杆的監管要求,近期披露的中報數據顯示,上半年上市銀行資產規模的增速大幅下降,同業業務增速7年來首次實現負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盡管同業業務規模受到進一步限製,存放同業款項、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業務均有所調降,但投資業務的增長仍然迅勐,多家中小銀行上半年投資業務增速超過了貸款業務,逐漸成為銀行利潤來源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業業務“刹車”驟降
“在監管要求降杠杆和控風險的背景下,資產質量要較規模更加重要。另外國家政策要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這也讓銀行不得不調整業務結構。”中信銀行相關人士稱。
一家城商行信貸部人士表示:“部分中小銀行的信貸等業務擴張有局限,而同業業務則是一項風險較低的業務,所以很多城商行、農商行都比較看好,規模也增長得比較快。但是,銀行過於依賴同業業務也存在很多的弊端,一些比較有基礎的中小銀行會率先來調整結構。”
據該城商行信貸部人士介紹,大型上市銀行上半年同業資產已經在下降,中小銀行則有所分化。“有的銀行能夠主動壓縮規模,放棄部分業務;有的銀行對這項業務的依賴還是比較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銀監會加強業務監管和降杠杆的情況下,部分中小銀行隨之也對業務進行了有效的調整。“以前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業務、遠期回購資產的一些業務存在一些灰色地帶,在‘三三四’檢查工作後,今年這類業務都不做了。”上述城商行信貸部人士稱。
據該人士估計,上市銀行的同業資產總體下降幅度應該在兩位數,同時MPA考核在今年一季度開始嚴格執行,一些不達標或者接近“紅線”的中小銀行必須進行業務結構調整,也對同業業務造成一些影響。
此前銀監會審慎規製局局長肖遠企在“銀監會近期重點工作通報”通氣會上介紹,銀行業“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初步遏製。自銀監會治理亂象以來,銀行業同業業務收縮,這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截至二季末,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餘額比年初均減少1.8萬億元;同業業務增速由正轉負,其中同業資產減少5.6%,同業負債減少2.3%。
“銀行同業業務不能單純理解為‘空轉’沒有落到實體經濟上。一些小銀行拆出的資金也是通過其他銀行放貸出去了,還是要關注資金流向和規模變化。”上述城商行信貸部人士表示。
“投行化”成勢
對比同業業務的收縮,中小上市銀行的投資業務卻一如既往地凶勐。不僅增速超過了貸款,並逐漸成為銀行利潤來源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中報數據顯示,徽商銀行的生息總資產為8244.84億元,較年初7072.48億元增長了1172.36億元。而6月末貸款規模為2905.02億元,較年初增長294.18億元,證券投資規模卻達到了3981.78億元,規模增加888.84億元。
青島銀行在6月末生息總資產的規模為6552.54億元,貸款規模2168.92億元,金融投資規模3290.42億元,上述三項規模分別增長910.75億元、239.51億元、954.65億元。
記者了解到,寧波銀行、南京銀行、浙商銀行、中原銀行等中小銀行均是如此,在生息資產中的投資增長幅度高於貸款。
此外,在應收款項類投資項下,中小銀行的增長與股份行差別較大,顯現出中小銀行對於投資的偏愛。數據顯示,上半年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大幅下降,下降比例為11.3%、18.8%、22.5%、18.0%。但是,貴陽銀行、北京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等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卻勐增,上半年分別增加35.7%、52.4%、46.8%、35.5%。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銀行信貸利潤率接近於投資業務利潤率,但是表麵上投資業務風險要低很多,這讓銀行有動力將資源向投資業務上傾斜。”一家股份行研究人士認為。
該股份行研究人士稱,不同銀行信貸上的結構不同,貸款收益率就有差別,投資則因為類型和底層資產不同,收益率上也有浮動。
中報數據顯示,錦州銀行資產項下,發放貸款及墊款的平均收益率為6.21%,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卻為6.61%高於前者。盛京銀行發放貸款及墊款的平均收益率為7.21%,但是金融投資的平均收益率卻隻有5.07%。
此外,該人士還表示,銀行的投資涵蓋了債券投資、資管計劃投資、信托投資、同業理財投資等等,這就是所謂的“投行化”。“中小銀行過於將利潤依賴到投資業務也容易產生各種弊端,可能不僅不會規避風險,反而為業務埋雷。”
(原標題:投資業務勐增 中小銀行“投行化”漸顯)
最後更新:2017-09-09 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