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63 返回首页    go 人物


诸葛亮七擒孟获真的有七擒七纵?或是七请孟获

七擒孟获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典故,指的是诸葛亮为了降服南方的地方酋长孟获,对其七擒七纵,使孟获彻底服服帖帖归降蜀国的典故。然而《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史书《汉晋春秋》和《襄阳记》有记载。《三国演义》对这段故事倒是写得会声会影非常精彩。

(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否确有其事?首先孟获本人在历史上是否存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指陈着《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着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着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七擒孟获最早出现在东晋《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北宋的《资治通鉴》中,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究竟是后来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后来的史学家将传说也写进了史书里面呢?

(《三国演义》中孟获形象)

为弄清诸葛亮南征相关历史谜题,自2011年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凉山州博物馆重走南征路,耗时三年,行程四万里。

据悉,此次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是全国首次。最近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暨诸葛亮南征研讨会在成都正式开幕。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文化研究专家、研究员罗开玉告诉记者,在南征路线考察过程中发现,沿途不仅有很多孟获的传说,还有很多纪念孟获的庙宇和以孟获为名的村庄、县城。在雷波县马湖金龟岛上的海龙寺中,专门建有一座孟获殿。“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供奉彝族首领的庙宇。

当地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孟获乃是误传,根据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政策,应该是‘七请’才对。”罗开玉说,当地学者认为诸葛亮南征是为了确保后方的长期安定团结,以盟友的身份相邀孟获,二人地位平等地共商兴国大计,也符合诸葛亮“攻心”和民族和睦的理念。“《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一事,‘请’与‘擒’音相近,也许真正的历史正是‘七请孟获’。”很明显,在战争中能做到对一个部族首领做到七擒七纵,几乎是不可能的,七请的可能性更大。

在研讨会上,着名三国史研究学者、百家讲坛《三国名将》主讲人方北辰和中国《三国演义》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伯俊,分别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讲述了诸葛亮南征故事。沈伯俊认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但并没有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更不宜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七擒孟获戏曲)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透露,今年6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将联合全国相关博物馆、文管所,并聘请三国文化知名研究专家担任顾问,以成都为始发地,开展“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调查项目”,项目预计将于2019年12月结束。谢馆长介绍,本次调查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也是第一次对三国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完整梳理。

最后更新:2017-09-03 19:27:18

  上一篇:go 杨幂放言不接受背叛,膝盖颜色那么深,小疤痕十分明显!
  下一篇:go 郭晶晶生女后首次现身显老态,网友:这才是一个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