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人物
手工織漁網 不隻為營生
長沙電視台新聞頻道
長沙電視台新農村頻道
—大美鄉村 城鄉互動—
科技的發展,讓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仍堅持用自己的雙手去守候心中的那份執念。在瀏陽市嗣同路上,就有這麼一對夫妻,他們用手工織漁網已經將近20年了。

我們來到嗣同路老林業局宿舍小區的時候,虞建華正在門口織著漁網,他告訴我們,今天輪到他在門口擺攤,妻子吳學英在樓上住處,也正在手工編織著漁網。一個長木凳,一張正在編織的漁網,幾把工具,這就是虞建華的攤。夫妻倆守著這個攤位,已經將近20年了。
近20年的堅守,讓夫妻倆做出了口碑,回頭客比比皆是。吳學英告訴我們,剛來瀏陽做漁網生意時,從開始擺攤營業到第一個顧客上門,經曆了好幾天的等待。不過現在有固定的顧客了,現在打漁的人比較多,現在的生意還是不用愁了,都自己會找上門。
虞建華、吳學英夫婦祖籍在江西,夫妻倆是同村人。吳學英小時候家裏以種地為生,生活很是艱難,所以吳學英在6歲時就開始織漁網補貼家用。
吳學英告訴我們,以前隔壁的一個小村莊,他們那邊沒有田也沒有地以打漁為生,我們那邊有一條贛江,旁邊那個村離這條江不遠就在隔壁,打漁的也有,做這個漁網賣的也有,我們做漁網的話一次能賣到十幾塊錢,那時候是很好的,十幾塊錢給爸爸媽媽,自己很高興。
說起以前織漁網的事,吳學英臉上浮起淺淺的笑容。或許是想起過去那些日子的單純美好,又或許是為自己仍在傳承而覺得高興。就這樣,吳學英織了10多年的手工漁網,直到機器的出現。
吳學英介紹說,後來手工織的漁網就不行了,開始有機器織的了,人就開始買這個機器打的再加工,我們手工做也供應不了那麼多,手工做要慢一些,機器就肯定做得快一些。
吳學英再次拿起織漁網的工具是在1999年,這一次,和她一起奮鬥的還有丈夫虞建華。丈夫虞建華告訴我們,他是99年從煤礦上班回來,在廣東打了兩年工,為了把生活過好,才開始做漁網,妻子織漁網比自己厲害,但是裝網還是沒有自己行。
瀏陽境內有一條瀏陽河很出名,當時還在外地的夫妻倆尋思這裏的人依水而居,打漁的人肯定不少,做賣漁網的生意應該能有賺頭。於是夫妻倆帶著4歲的兒子,拿著打工兩年攢下來的5000元錢來到了瀏陽。夫妻倆在這裏租了一套房子,在門頭處擺起了賣手工漁網的小攤。
日子一晃就過去快20年了,來瀏陽這麼多年,虞建華吳學英已經慢慢接受了機織代替手工的這個事實,如今除了訂製的“手工織網”,他們都是半加工機製品——網眼機織,兩頭用手工編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吳學英和丈夫靠著這一個小小的攤位培育出了一名大學生,日子也漸漸好了起來。
吳學英告訴我們,以後肯定會繼續做下去,這個不單是為了生計,現在做手工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他們夫妻想把這個技能傳承下去。
1
END
1
本期編輯:餘泓
最後更新:2017-10-08 0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