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2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袁煜明:人工智能入侵金融業,讓賣方投研瀕臨下崗?

《資智通鑒》是由中國首批成立、投研實力強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國泰基金,與國內最頂尖的財經公眾號“券商中國”(ID:quanshangcn)聯合推出!這也是行業首檔旨在匯聚泛資管領域優秀投資管理人,優秀賣方分析師以及上市公司高管思想精粹的視頻訪談節目。

本期邀請的嘉賓是目前國內券商中計算機行業研究的明星分析師袁煜明。袁煜明,現任興業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計算機互聯網行業首席分析師,2016年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計算機行業第2,2015-2016年獲得保險資產管理業分析師評選計算機行業第1名,2015年成為天眼最佳分析師評選業內唯一連續三年五星級分析師。

自從阿爾法狗橫空出世,戰勝多名人類棋手後,“人工智能”越來越被各方關注,成為時下最火爆的概念,許多行業出現AI身影。近期,這股風潮開始席卷A股市場,人工智能概念股連續走強,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人工智能概念如何理解?圍繞相關行業又該怎樣進行研究和投資?

對於這些投資者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明星分析師袁煜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核心觀點:

1、近期人工智能板塊走強有產業和博弈層麵兩方麵原因。博弈層麵看,人工智能相對比較新,替代空間很大,因此在資本市場得到青睞。

2、人工智能現在使用的是深度學習算法,從精準計算到現在可以進行模煳歸納和判斷,但不要指望這會進化出人類的感情。

3、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分為感知、運動、思考三類,目前比較成熟的是感知方麵應用,包括機器視覺、模式識別,還有自然語言處理方麵如智能客服等。

4、人工智能投研,最主要是看公司所在的賽道和執行力。如果公司業務做得不錯,可以給予一定估值溢價,但更多還要看它主業的成長性。

5、在金融投研領域,目前人工智能最多隻能算輔助,沒有到替代的程度。如果純粹看圖交易,機器會比人的效果好;如果是基本麵研究的選手,可以把人工智能應用起來,但不要用它來完全替代進行投資決策。

以下為訪談文字實錄:

券商中國記者:大家好,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了興業證券研究所計算機及互聯網行業首席分析師袁煜明老師。我們的話題主要圍繞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第一個問題,今年上半年A股計算機板塊表現不太好,但最近市場發生一些變化,尤其是以人工智能概念相關的公司股價有比較大的漲幅,您覺得變化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袁煜明: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麵原因,包括產業層麵和博弈層麵。從產業層麵來說,人工智能最早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的,當時由於技術受限,沒怎麼發展就被冷落了,直到06年深度學習算法提出來以後,經過這十年其實算法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了,包括像去年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今年戰勝了柯潔,也是一個裏程碑意義的勝利。

現在各大科技巨頭,包括像穀歌、Facebook、亞馬遜等等都把人工智能作為他們非常重要的戰略。國務院也在今年7月發布了一個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表現出國家對於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這是產業層麵。

那麼再說博弈層麵,A股市場炒概念喜歡去找一個是新、一個是大,當然人工智能不是個新概念,已經是幾十年以前的,但那個時候還沒有A股,有了A股以後其實最近這十年裏麵是沒有什麼被波瀾壯闊地炒過的,所以相對比較新。

另外就是大,經常有很多公眾號的PR性質的文章說什麼“XX行業顫抖吧,馬上你們要被替代了”,大家都會覺得這個行業的替代空間是非常大的,所以這也是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一個主要原因。

券商中國記者:第二個問題,人工智能這個概念非常廣,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比較抽象,那麼在您眼中個人工智能應該怎樣去理解?

袁煜明:可能很多人一提人工智能,首先想到是科幻片裏麵非常常見的說機器進化出人類的智商了,然後有人類的情感了,再開始造反把人類推翻了,這個是科幻片裏麵非常常見的套路。但我可以告訴大家可以先放心,在至少可見的未來還沒有這樣的風險,因為目前我們的科技對於人腦的運作原理其實不清楚的,不知道為什麼人會有情感、會有審美等等,所以也無法去造一個人工智能出來。

我們現在用的是一種近似的方法,就是深度學習算法,這是一種近似的方法。

我大概解釋一下,它的作用是什麼?相當於是從以前的精確的計算到現在進行模煳的歸納和判斷。就比如說以前你告訴機器1+1和2是一樣的,2+2和4是一樣的,它就明白了,但是你要告訴它這兩張臉是長的一樣的,那它就不明白。

但現在有了深度學習,隻要給它幾張臉說這幾張臉是同一個人,它明白了,再給張側臉它也會知道這是同一個人,這個過程中其實你是並沒有辦法去顯性地給一個各種公式的特征,說到底這兩個臉到底什麼地方像,說不出來,機器它也沒法表述出來,但是它就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把特征提取到神經網絡,然後就可以表達出來。

所以人工智能相比之前那些計算器,它的作用就在於從之前的精準計算到了可以去做這種比較模煳、沒法顯性表達的一些東西的判斷,所以這的確也是算法的一個重大的突破,但是不要先指望這會進化出人類的感情。

券商中國記者:目前看您覺得人工智能領域有哪些相對成熟的細分子行業和商業模式,未來有哪些潛在的發展方向?國內相關領域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袁煜明:我覺得我們大概可以分幾類,機器說到底是幾個:一個是像人一樣去感知,一個是運動,一個是思考,主要是這三種功能的應用。目前來看最主要的、比較成熟的還是在感知,包括一個是機器視覺和模式識別,這塊相對比較成熟,像人臉識別、視頻分析,包括危機預警等等這塊是應用最早的,其他包括像智能駕駛、像醫學影像識別這塊可能還相對早一點,另外一個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包括智能客服、智能音箱,這塊也都是現在應用比較多的,翻譯可能需要的時間還要長一點,所以感知這一塊目前是相對落地最快的。

除此以外,一個是運動。運動方麵,現在也有這種小機器人,可以用來掃地、跳舞什麼的,但是還沒法像動畫片裏麵那個“大白”那麼牛,這肯定還需要很長時間。一個是思考,比如說像智能客服、產品的研發設計、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這一塊現在也有一些應用,潛力還挺大,但是離成熟還是有比較大的距離,大概是這樣的情況。

券商中國記者:圍繞人工智能概念,您覺得應該如何進行股市的研究和投資?有哪些方麵是應當注意的?我們看到A股有一些公司具備一定的技術,但是商業模式可能還不是很成熟,這在人工智能概念股裏麵還是比較普遍,這類公司應該如何進行合理的估值?哪些領域在您看來比較具有商業前景?

袁煜明:我覺得是這樣的,這塊最主要是看公司,一個是它所在的賽道,一個是看它的執行力,因為人工智能應該是一個非常長的一個長跑,比如說可能是個馬拉鬆,那現在都是處在一個剛剛起步階段,可能有些跑了50米,有些跑了100米,都還是比較前期,所以如果從競爭壁壘上來說,要說算法上有多大差異,那可能也有一些,有些可能領先一點,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這些比如說數據能夠自己積累沉澱下來,然後應用到接下去的數據訓練上去,來讓自己的模型能夠跑得更強。

所以這就取決於你本身的商業模式,是不是能夠積累這麼多的數據,所以我覺得賽道比較重要,就是你是不是有一個垂直領域有比較強的專業性,是能夠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來積累這種數據資源。

另外一個就是執行力,因為前幾年A股也是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概念,很多公司都是屬於聞風而上,淺嚐輒止。所以我相信現在公司裏麵有一部分也是屬於跟風性質的,當然也有一些它真正是有比較強執行力,是在紮紮實實地往裏麵去做,那麼這個馬拉鬆過程中它肯定是能夠跑得更遠的,所以我覺得還是這兩個方麵更重要。那麼說到估值,人工智能,實事求是的說,目前並沒有特別成熟的估值方法,比如說像雲計算,可以用PS來估值,像互聯網,可以用用戶數來估值,但是人工智能可能不僅沒有收入,沒有利潤,連用戶數也不太有,所以這些方式可能都不太適用。

業內有笑談說,可以用工程師來估值,數數有多少個博士生。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方式還是有待商榷的,所以我覺得人工智能這一塊,如果公司業務做得不錯的話,那麼是可以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的,但更多也還是要看它主業的成長性和估值。

券商中國記者:最後一個問題,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現在正在“入侵”金融行業,會對投研領域帶來比較大的影響,不知道您對這一點怎麼看?

袁煜明:這個的確是大家,尤其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可能過幾天我們得下崗了,趕緊要找再就業的方向了。但是,我覺得目前來看,還不至於。

人工智能最多是一個輔助,還沒有到替代我們的程度。因為股市、炒股和圍棋有個很大的不一樣,就比如說圍棋,它是一個信息輸入是完全的,就是你機器看到這個棋盤上是這麼一些招法,和我們人看到的信息輸入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股市不是。

股市你看到的股價、交易量可以都輸到係統裏麵去,你也可以把各種宏觀、行業數據都輸進去,比如GDP、CPI、PMI,都可以輸進去。但還有很多東西,我們人是知道的,但機器不知道,比如說國家出了什麼政策,比如說美國大選了,比如哪裏出了一個自然災害,那麼這些事情,可能我們很難把這些信息都輸入到機器裏麵去,所以下圍棋機器和我們人的輸入是一樣的,但是炒股它和我們比是有信息劣勢的,所以除非你是完全基於這種可量化的信息,比如說基於看圖。

經常有一句話說“看圖富三代,調研毀一生”,當然這句話本身可能未必正確,基本麵研究還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的確,我們要看到有很多人就是純粹基於看圖去炒股,那他的信息都是來自於股價、交易量這些方麵,那麼這些信息,我相信機器去提取、歸納、總結特征來做預判,會比人的效果會更好。

所以往後來說,如果你是一個看圖大師,那你需要想一想,是不是你要找別的投資模式了?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基本麵研究的選手,那麼你可以把人工智能應用起來,讓它來幫你來做這種大勢研判,做這種行業比較,做這種資金流向的這種分析,等等,但是不要用它來完全替代你來做投資決策。

國泰基金成立於1998年3月,作為國內首批規範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19年來國泰基金和中國基金業共成長,是業內少數擁有多牌照的公司之一,各類資產管理規模1446億元,累計為持有人分紅約313億元,公司秉承“謀慮盡善,未來盡美”理念,不斷創新變革,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回報、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台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麵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最後更新:2017-08-25 00:26:14

  上一篇:go 阿裏前CEO衛哲:人工智能是啤酒泡沫
  下一篇:go 通過騰訊Q2財報,劉熾平闡述:人工智能是長遠投資而非注重短期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