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機器人
通過騰訊Q2財報,劉熾平闡述:人工智能是長遠投資而非注重短期營收
文 / 企鵝生態,轉載請注明。
在騰訊剛剛公布的Q2財報中,投資者關注的一個很重要議題是人工智能,在回答分析師問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也明確表示:騰訊在對人工智能進行長期持續和有耐心的投資,這是長遠投資而並非注重短期產生營收。
通過Q2財報,騰訊總裁向外界闡釋了騰訊發展人工智能的決心和不同思路。那就是騰訊對如何發展人工智能,一直與資本市場上熱炒的人工智能概念,以及很多企業發展人工智能時的理念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除了在分析師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對分析師提問的詳細解答,通過近半年來的觀察,外界也終於能逐漸看清楚騰訊在發展人工智能時的一些理念:
一.人工智能不是短期有產出的事情,而是需要保持長期投入。
一直以來,騰訊對自身人工智能業務的發展布局宣傳並不多,其中很重要原因是騰訊並不需要人工智能概念來加注自己股價。從一年前的180多港元漲到今天的320多港元,人工智能的作用並不十分關鍵。
但這並不意味著騰訊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少,騰訊在2016年建成了公司級的AI Lab,由頂尖科學家張潼博士帶隊,並在西雅圖建立了自己的AI實驗室。目前騰訊的AI Lab已經擁有了50多位科學家和超過200名的AI應用工程師,都是在做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
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劉熾平闡述了騰訊對發展人工智能時的總體認知:人工智能具備戰略意義,騰訊將進行長期有耐心的投資,並堅信這是令人興奮的長遠投資。
對於這項長期投資,騰訊其實並沒有指望能夠在短期收入上有太多收益,而股價還在持續走高之時,騰訊也並不需要人工智能來拉升自己市盈率。
二.與移動互聯網一樣,人工智能是基礎能力,而非單獨業務。
騰訊在發展人工智能時,著重要求人工智能業務能夠與騰訊現有的業務,特別是內容、社交、遊戲和平台工具四個方向進行研發和應用合作。騰訊的這個策略,也來自於騰訊對人工智能的兩個認知:
一個認知是,人工智能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一樣,並非單獨的業務或營收來源。而是最終會深度融入每個科技和互聯網公司,成為各業務和產品團隊的必備能力。
人工智能對騰訊的重要價值是從每個細節上提升產品、服務體驗,劉熾平在分析師會議上談到AI在騰訊各產品應用:在麵向消費者的產品中,AI讓我們更了解用戶,從而提升其產品體驗;在企業服務方麵,AI可以優化算法,從而加強精準定向技術;在騰訊的生態係統中,強大的AI能力可賦能我們的投資公司和合作夥伴,讓大家能互惠互利。
第二個認知則是來自於當年組建單獨事業群來應對移動互聯網大潮。
在2010年前後,騰訊麵對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時,也是選擇由單獨事業群來負責整個公司的移動化。但最終為騰訊拿到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微信,還是來自於最前沿的業務團隊。
在騰訊看來,人工智能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一樣,最終是每個產品都需要應用的能力,所以今天騰訊的策略是推動各業務自行發展人工智能同時,也要求騰訊的人工智能發展盡力去貼近前沿應用。
也因此,我們會看到騰訊發展人工智能的一個特點是,並未一味追求無人駕駛、語音機器人這類有“眼球效應”和在外行看起來“新奇酷”的方向,而是更注重與騰訊自身現有業務進行結合。這也是造成外界對騰訊人工智能認知較少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騰訊開發的與AlphaGo同一方向的圍棋AI“絕藝”,也是基於騰訊目前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棋牌遊戲線上平台,在正式發布前,絕藝曾長期在騰訊的圍棋遊戲平台上與各路國手、玩家PK。
三.人工智能並非新的顛覆式平台,騰訊的理念是Make AI Everywhere
資本市場相信風口論,決定其往往傾向於將每次科技創新都形容為“顛覆性”,從O2O到人工智能莫不如此。但作為一項基礎能力而非獨立的終端平台,人工智能的顛覆性其實不強,與移動互聯網也並非“誰顛覆誰”或“一個風口取代另一個風口”的關係。人工智能在現階段最重要的價值,還是用來升級改造現有的產品。
所以相比All in等提法,騰訊在目前發展人工智能的理念是Make AI Everywhere——讓AI無處不在。如何讓AI無處不在地深入每個用戶生活? 答案是存在於微信、QQ、《王者榮耀》等等產品上的海量用戶、數據和使用場景。
作為目前中國擁有最龐大互聯網用戶的公司,騰訊在推動AI觸達用戶方麵,有著天然的優勢和能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微軟在當初發展微軟小冰等AI時,選的都是QQ和微信平台來觸達用戶。
由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掌握著最大的用戶入口,騰訊在發展AI時其實占據著一定優勢。劉熾平也將此形容為“戰略優勢”:
“我們相信,騰訊在計算能力、大數據、應用工程、技術及應用場景方麵的優勢,以及在核心人才方麵的主動布局,這將為我們構建有利的戰略優勢。我們廣泛多元的業務內容,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AI基礎研究提供了豐富應用場景。”
最後更新:2017-08-25 0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