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科大訊飛遭教授炮轟!人工智能第一股藏有巨大風險?

文:蘇舒 來源:一財網

近日隨著長江商學院教授質疑事件發酵,科大訊飛股價也出現了較大波動。

目前,科大訊飛與長江商學院教授薛雲奎之間的“互懟”也出現了新的劇情。就科大訊飛以亞馬遜舉例的回應,薛雲奎於8月31日再發文稱,兩者沒有可比性,“對戰”進一步升級。

事件始於8月29日薛雲奎一篇直指“科大訊飛風險巨大”的文章。文中從市值、概念、財務業績、管理團隊等方麵提出質疑,從而判斷出科大訊飛是一家快速增長但含金量不高、擴張很快但效率低下、擅長募資不擅賺錢、股東回報率低下的公司。

然而,科大訊飛並不服氣,“按照作者的觀點和邏輯,就不會有像亞馬遜、特斯拉、京東等這樣的企業了。”這一回應再度激起薛雲奎反擊,科大訊飛與亞馬遜,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企業,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公司規模,二者都差異巨大。

這一“互懟”事件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後續又將會如何發酵?

“互懟”升級

近兩個月股價一路上揚的科大訊飛近日風波不斷,8月28日詭異閃崩還沒讓市場緩過神來,次日又遭遇知名學者質疑。薛雲奎通過對科大訊飛財務業績、管理團隊等方麵的分析,直指後者“風險巨大”。

然而科大訊飛並不“服氣”。“按照作者的觀點和邏輯,就不會有像亞馬遜、特斯拉、京東等這樣的企業了。以亞馬遜為例,其虧損近20年,估值卻達4800億美元就是其廣大投資者對其戰略和落地執行能力的認可。”8月30日,科大訊飛在深交所互動易上如此回應投資者關於薛雲奎發文的問題。

科大訊飛同時指出,在2015年3月16日第三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上,該公司製定了“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搶占國際領先製高點、同時保持活躍用戶數快速增長、銷售收入和毛利快速增長”的三大重點任務,明確了在加大研發和市場投入的同時,不以當前稅後利潤增長為第一目標。

上述回應再度激起薛雲奎反擊。其於8月31日再度發文,通過分析亞馬遜來為“亞馬遜正名”,並表示,科大訊飛與亞馬遜沒有可比性,“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企業”。

“過去10年,亞馬遜有8年盈利。隻有2012年(虧損0.39億)和2014年(虧損2.41億)兩年虧損,其餘年份皆為盈利。不知為何科大訊飛卻要說它虧損近20年?也不知這樣說的依據在哪裏?”薛雲奎對科技訊飛提出的“亞馬遜虧損近20年”一說提出反擊。

在薛雲奎看來,科大訊飛與亞馬遜,一個是人工智能,一個是在線零售,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公司規模,二者都差異巨大,“不知為何科大訊飛卻要比肩亞馬遜?”

薛雲奎也以亞馬遜舉例稱,亞馬遜在過去5年,雖然盈利不高,但其經營活動淨現金卻很高,2015年和2016年的這一數據分別為119億美元、164億美元,遠高於其同期淨利潤23.71億美元和5.96億美元的水平;淨現金分別是其淨利潤的7倍和20倍。

“亞馬遜報表盈利水平一直不高,市盈率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如果用市現率來衡量,它當前的市值卻並不離奇,僅僅27倍。當然,如果用市銷率(股價/銷售)來衡量,則更低,僅為3倍多一點。”薛雲奎以此直指市場經常用亞馬遜的市盈率作為標杆來說明A股市場高市盈率的合理性,並不合理。

目前雙方之間的“互懟”並未結束,之後科大訊飛又將做出怎樣的反擊,事件將如何進一步發酵?第一財經將持續關注。

風波起於“風險巨大”質疑

科大訊飛被“炮轟”一事始於薛雲奎在8月29日的一篇發文《薛雲奎:科大訊飛 風險巨大》,文章通過多方麵剖析來佐證科大訊飛風險巨大的觀點。這一質疑也立馬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

“股市上的大公司,財報上的小公司。”薛雲奎如此定義科大訊飛。其查閱年報發現,科大訊飛2016年度的銷售為33.2億,稅後淨利潤為4.97億,從而提出疑問,“從報表看,這隻是一家小公司,它何以在證券市場上可以賣出800-900億的市值?”

被稱為“人工智能妖股”的科大訊飛,最近兩個月股價一路扶搖直上,幾乎快趕上2015年4月份高峰時的股價。以今年6月1日開始算計,至8月31日,該公司股價上漲91.18%,股價由30元/股左右最高衝至64.77元/股,截至8月31日,該股收報57.01元/股,市值為791.69億元。

在薛雲奎看來,科大訊飛代表的是時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概念,但概念有被誇大的嫌疑。“戰略上說得再天花亂墜,也要落實到具體的收入和利潤上來。”其同時稱。

由此,薛雲奎從國內市場銷售與國際市場銷售、銷售毛利率高低、自己掙出來的銷售與購並買來的銷售、新增銷售與原有銷售的增長速度不同等四個銷售的角度,以及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對淨利潤的支持不足,得出“科大訊飛的財務業績表麵光鮮、含金量低”的觀點。

其中,薛雲奎認為,科大訊飛利潤不可持續。在他看來,科大訊飛2016年稅前利潤總額5.61億元,其中,投資淨收益1.47億,營業外收支淨額1.77億,合計為3.24億,對稅前利潤總額的貢獻達到57.71%;以此推測,科大訊飛主營業務對利潤的貢獻度尚不足50%,僅為42.29%,這使得該公司利潤的含金量被大打折扣,而且不可持續,尤其是股權交易按公允價值估值產生的淨收益隻是一次性收益。

同時,薛雲奎還炮轟科大訊飛的管理團隊“擅長要錢,不擅長賺錢”。薛雲奎的依據在於,科大訊飛分別於2011、2013、2015、2016、2017連續五年定向募集50億,2016年又向銀行申請長期和短期借款6.76億,而該公司在過去10年的累計盈利不過22.67億,累計現金分紅6.76億;由此,兩相比較,公司向股東和銀行要錢的能力要遠勝於其賺錢的能力。

此外,薛雲奎還直指,科大訊飛資產規模的大幅度增長隻是“虛胖”、資產規模膨脹導致利用效率下降、對營銷的重視程度要遠勝於對研發的重視。

綜合上述分析,薛雲奎得出結論,“科大訊飛在經營層麵是一家快速增長但含金量不高的公司;在管理層麵,是一家擴張很快但效率低下的公司;在財務層麵,是一家擅長募資但卻不擅賺錢的公司;在業績層麵,是一家大手筆花錢但股東回報率卻低下的公司。在其光鮮的增長背後,其實隱含了巨大的風險。或許,公司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對於上述質疑,市場觀點不一,有一同進行質疑的,也有觀點認為,訊飛科技是技術型企業,僅從財務角度來分析和判斷風險可能並不具有全麵性。

(第一財經見習記者袁子懿對本文亦有貢獻)

最後更新:2017-09-01 19:44:55

  上一篇:go 104 家企業融資超 180 億,人工智能“插足”醫療,到底有多神奇?
  下一篇:go 新學年新氣象 人工智能融入個性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