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机器人
人工智能这个风口,能吹散李开复心中的苦闷吗?
关于人工智能,扎克伯格和马斯克互怼而引发的争议还未结束,李开复已经加入论战。
在微博和公开场合,李开复对AI侃侃而谈。“基于我投入AI领域的科研、开发、投资相关工作37年的经验,‘超级智能’、‘灭绝人类’这类耸人听闻的说法,根本没有切实的工程基础。”“过度担忧可能导致大众忽视AI正在带来的巨大机遇,也会让更多更紧迫的AI问题没有得到关注,这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外界关注的目光中,创新工场的明星项目和硕果累累的老牌VC相比,略显孤单。和李彦宏一样,李开复考虑转型了,新的赛道也是人工智能。
IT“精神教父”
回看李开复的前半生,他就是那种人生一帆风顺的人。
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里,描述在美国读书时的状态,李开复就和标准的三好学生没有两样:戴副厚大的眼镜,智商超群,学习很好,没有女朋友,连酒都不想去尝一口。
如果说还有点可供挑剔的毛病,那就是太一板一眼了。博士生的李开复去为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教授计算机课程,五分打分制,其他老师一般得到3~4分,他却只拿到1分。
学生们在评语里写:“他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的眼睛。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我们给他的课取了个名字,叫做‘开复剧场’。”还有学生更刻薄:“李老师的语气单调,就像念经一样,有着强烈的催眠作用。”
就是这么一个有些内向、羞涩甚至手足无措的学生,在26岁时,博士论文就得到《纽约时报》半版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1990年,正式加盟苹果公司,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1998年加盟微软,成为李开复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篇章。在微软8年,他创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担任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并成为比尔盖茨七人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评价微软亚洲研究院,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虽然目前国内高校和互联网企业的基础研究已有起色,但当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就好像少林寺一般的存在,不仅吸引了包括张亚勤在内的一批学者回国,培养的一批青年学生和学者走向本土企业和大学,更起到了很好的“鲶鱼效应”。这背后,李开复功不可没。
2005年7月20日前,李开复是微软职位最高的华人。在对前任老板比尔盖茨说完“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后,他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微软在搜索领域的头号公敌——Google的办公室,因为,“微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可Google让我震撼。”
当年,Google宣布,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由李开复一手领导。加盟谷歌4年的李开复一直带领中国区团队开拓市场,从最早期的人才招聘、组建公司到推出本土化服务,成功将谷歌在华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1%攀升至2009年退出中国市场之前的31%。
这样的履历太过于完美。在外企还是就业热门的那些年,李开复的故事比俞敏洪更抢手,比唐骏更成功,大学生把他当成流行明星。在百度视频当中输入“李开复演讲”,显示的相关条目是5173个,有的还特意在题目前面加上了“励志”二字。
中国故事
李开复的美国故事,到2009年就结束了。
当年9月,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博客上发表告别文《再见,谷歌》。离职原因,他想回国创业,从职业经理人转型为创业者和投资人。
据说,宣布离职后的三天内,李开复几乎没睡觉。一方面,他要处理各种疑问,包括应对媒体对他为何离开谷歌的猜测;一方面,他要趁着彼时的高关注度,配合媒体连续不断的采访,自曝辞职心迹历程——这一切,都成了他“创新工场”的铺垫。
其时,天使投资在中国仍然只是小圈子话题,而创业孵化器更是从未走入大众视野,他希望成为“中国的Y Combinator”。“有人觉得,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美国有一个乔布斯,中国应该有4个。但我们没有。一个乔布斯都没有。”
头顶IT“精神教父”、“青年导师”等众多光环的李开复创业,自然有一帮商界大佬扶一程。联想的柳传志、富士康的郭台铭、新东方的俞敏洪、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都在他的投资人名单里。从谷歌离职的那个9月,他宣布从多个投资者那里筹集到了1.15亿美元。
似乎李开复就该这样无往不胜下去了。直到2013年9月,他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
他的新闻事务负责人王肇辉后来对媒体透露,在谷歌中国的时候,李开复就喜欢和年轻的创业者比赛熬夜——不是简单的熬到几点,而是比赛谁能在夜里最快回复邮件。夜里,他喜欢将笔记本放在床头,设置好邮件提醒,每当有声音提示,他就从床上弹起来处理工作。而这是对人体正常睡眠的严重干扰。
“他主要想证明自己还年轻嘛,想和创业者们一起努力前进,看起来很正能量,但现在想想有点幼稚,他是拿自己的身体作为代价去挑战。”
李开复本人,也上了一堂深刻的死亡课。他第一次用了“悲哀”和“恐惧”来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此时躺卧在诊疗床上的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一根长长的摄影管从口腔或肛门,慢慢推入身体内部;我躺在那儿,一动也不敢动,心底充满无限的悲哀和恐惧。
两个月确诊,六个月的化疗,九个月的休养,2015年6月,李开复带着新书《向死而生》痊愈归来。他开始复盘和追问:“我以前的人生,概括起来基本上就是我的书名:最大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导师的失落
从死亡线上活下来的癌症经历,无意间让“青年导师”的头衔更闪亮了。在李开复的微博里,你能信手翻阅到《改善生活的10个建议》、《如何找到职业理想》这样的内容。但不知何时起,李开复作为“青年导师”的价值已经比作为“创新工场CEO”耀眼得多。
创新工场的定位是,希望成中国最好早期投资机构之一,甚至是世界最好的早期投资机构之一。但在工场历年来所投的创业项目中,除了较为知名的豌豆荚和知乎,以及估值最高的美图,创新工场在明星项目中斩获不多。
李开复病休的时间里,阿里、京东上市了,小米从估值40亿美元翻到400亿美元,连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也从零起步合并成了独角兽。各种新锐公司崭露头角,包括口袋购物、蘑菇街、今日头条等一批创业公司崛起,雷军、朱啸虎等个性更鲜明的新一代投资人占据了主力位置。
如果以一般的标准评价,创新工场已经是一份初见规模的可观事业了。但挂上了李开复的名,外界对创新工场的评价就不会那么宽容。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李开复似乎不再是IT领域的主流。
亲自在一线战斗,李开复不会感受不到这种变化。
久病之后变得感性很多的李开复,是否会介怀于这种变化?没有人知道。只是,在他的新赛道人工智能上,他和老对手李彦宏又打了个照面。
上一次俩人成为竞争对手还是在2005年。当年,李彦宏拒绝了谷歌的收购诱惑决意上市,以股价涨幅创记录的方式登陆纳斯达克,正是意气风发。
同样是在2005年,“谷歌中国”正式开业,掌舵者是谷歌费尽心思从微软挖过来的李开复。
12年后的2017年,百度的巨头地位已风雨飘摇,而创新工场的投资成绩虽然不错,但依然配不上李开复的江湖地位。
这一年,李开复对人工智能的迷恋达到了顶峰。今年年初,创新工场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李开复亲任院长,并邀请了多位人工智能专家加盟。4月,李开复还出了本新书,就叫《人工智能》。6月,创新工场宣布与A股上市公司浙数文化合作,力图打造“目前行业内最专业的AI产业基金”。
或许,李开复心中的苦闷,在人工智能风口来临之际,找到了最合适的宣泄口。这张新船票,又能否让李开复登上移动互联网这艘客船?
最后更新:2017-08-23 09: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