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8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從“寒武紀”橫空出世看即將起航的“人工智能”藍圖

導讀:

關於未來硬科技和人工智能發展的走向如何,西部網、陝西頭條的記者專訪了中科院光機所旗下的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來聽聽他對未來的展望和預判。

9月2日,華為在2017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發布了首款人工智能移動計算平台——麒麟970

人工智能將推動新一輪計算革命,而芯片行業作為產業最上遊,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開路先鋒。

今年A股市場上科大訊飛(002230)一飛衝天,令很多股民摸不著頭腦,而眾多身披AI外衣的科技類股票一路跟風勐漲,更是讓股民驚唿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提前到來。其實不管表麵顯得如何撲朔迷離,背後都會有必然的脈絡。

9月2日,華為在2017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發布了首款人工智能移動計算平台——麒麟970,這也是第一款集成了深度學習模塊的AI手機芯片。

這款被視為抗衡蘋果和三星“王牌”的芯片,其研發公司“寒武紀”在今年8月18日,剛剛宣布完成了1億美元A輪融資,其戰略投資方中,赫然就有科大訊飛的名字。

資本市場因為其逐利性的特點,通常在所有行業領域裏嗅覺最為靈敏。現在,人工智能顯然成為新的行業風口。

據寒武紀官網介紹,他們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寒武紀1A處理器,這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麵向智能手機、安防監控、可穿戴設備、無人機和智能駕駛等各類終端設備,在運行主流智能算法時性能功耗比全麵超越CPU和GPU。

人工智能將推動新一輪計算革命,而芯片行業作為產業最上遊,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開路先鋒,也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初期率先啟動、彈性最大的行業。而“寒武紀”,這個中科院計算所孵化出的新創公司,就成為了最早的受益者。

關於未來硬科技和人工智能發展的走向如何,西部網、陝西頭條的記者專訪了中科院光機所旗下的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來聽聽他對未來的展望和預判。

記者:今年以來,科技股領漲股市已成新趨勢,您如何分析這種趨勢發展?

李浩:今年科技股漲得很好,如果讓我來評價這件事情,我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我認為這是件好事,第二個觀點我認為這是一件必然發生的事情。

移動互聯網和硬科技之間沒有孰輕孰重,他們應該均衡發展。這幾年資本市場熱追滴滴、共享單車這類模式創新的案例大家都看見了,既然這些企業的市場估值能達到幾十億、幾百億美金,那麼已經成為全球語音識別龍頭企業的科大訊飛,這類已經上市多年的硬科技、人工智能領先企業為什麼就不能被高估值呢?以前資本市場對移動互聯網企業過度爆炒,隻是對硬科技、人工智能企業還不夠關注,這個領域明顯被低估值了,現在資本市場正在慢慢向這類項目和企業流動,資本是逐利的,他們也代表了一些對未來的判斷和看法。

記者:從9月4日股市走向來看,人臉識別、芯片替代、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安防等板塊的漲幅居前,這與中科創星等投資機構的布局大體一致,您如何看待這些領域未來的發展?這種漲勢還會持續多久?

李浩:短期的漲勢我無法判斷,但是長期必然是一個持續上漲的過程。大家都聽過摩根家族,摩根開啟家族模式是1850年到1860年的事情,因為當時美國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時修鐵路、煉鋼鐵、開采石油的技術就是當時最高的科技技術,也就是當時的硬科技,摩根家族抓住了機會,一百多年後,我們還是能聽見他們的名字。中國成為第一大科技強國也是時間的問題,那你想一想,又有多少我們的硬科技企業會在曆史長河裏留下他們的名字。

記者:這兩年,科技創新已經被提及到國家各項事業的重頭位置。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的中科院,直接或間接參與參股的上市公司如聯想集團、中科信息、科大訊飛等,均已成為各自領域的技術龍頭,也成了投資機構趨勢若騖的“黃金牛股”,您如何看待這些“中科係”的上市企業?

李浩: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對未來提前折現的,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用30年將中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剛開始的時候資本市場還沒有這麼快的反應,但是當過了半年以後,資本市場已經開始有所動作。這種大漲不光體現在科大訊飛上,前段時間中科院上市了一隻股票叫中科信息,剛發行的時候隻有7塊多,現在已經漲到了70多,因為漲勢太勐,中間還被強停了一次,中科院還有一個股票叫東方科儀,當中科信息被強停了,資本又一擁而上去買東方科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是有中科院基因的科技股。

這種炒作其實不是壞事,因為當科技股被高估值了,社會的資本才能轉移到科技型企業上,慢慢的科技企業可以做大做強了。中科院有一個項目叫寒武紀,是新成立的創業公司,估值直接就到了10億美金,所以人工智能、硬科技也可以出現獨角獸企業的。

記者:有行業專家曾分析美國的上市公司得出過這樣的結論:技術驅動型的公司年年穩居前列,而非科技類如to C的公司,背後也都是美國的 to B 科技企業在做驅動。您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也會遵循這樣的路徑麼?技術驅動是否會代替消費驅動?

李浩:最近可能技術驅動比消費驅動的發展動力更足一些,但是這並不代表誰會替代誰。如果社會上隻有移動互聯網企業是不正常的,如果隻有硬科技也不對。所以,技術驅動和消費驅動兩者之間並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他們應該是合理共存的關係,所以移動互聯網和硬科技之間應該軟硬相互結合,這樣我國經濟才能健康有序發展。

記者:有著中科院背景的創業公司寒武紀,近日宣布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成為全球AI芯片初創公司中的獨角獸。我們也拿到了一份中科創星孵化企業炬光科技和九索數據的年度財報,營收增幅也是年年見長,非常喜人。在您看來,資本在硬科技產業發展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李浩:硬科技企業研發周期較長,技術路徑複雜,需要投入的資金也多,有越來越多的懂硬科技的專業投資機構湧現,對科技企業形成支持很重要。

記者:僅就西安本地企業來說,“國企獨大,民企不強”是長期存在的發展難題。市委書記王永康也多次提出說西安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建議從新三板做突破。在您看來,要實現西安“創新型城市”的崛起,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應該從哪些領域進行布局和發力?

李浩:我認為西安的產業布局就得從硬科技入手,因為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杭州為壟斷的互聯網格局,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就是沒有邊界,所以注定隻有老大老二才能生存,西安現在起步發展移動互聯網已經來不及了,但是西安有大量的科研院校和研究所,所以更應該和這些城市搞錯位發展競爭,將硬科技做大做強。還有一點,西安這座城市的底蘊沒有北上廣深那麼浮躁,硬科技的研發是需要耐著性子長期投入的,所以這片土地更適合其生長。

結語

日前,埃森哲出具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未來在12個發達經濟體中,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到2035年整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政府也判斷到了這個趨勢,今年7月20號,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正式發布,相關核心技術、源頭項目推動、智能產業發展、智能經濟等在國家的人工智能產業規劃中都進行了清晰的描述。

可以這麼說,未來3到5年是人工智能整個最關鍵的格局定義的窗口期。在這3到5年,如果說誰能夠把人工智能應用真正形成規模、應用落地,誰就能在未來智能產業中占領先機。

在這樣的大潮中,西安乃至陝西,又應該如何把握呢?

作者|李杉

排版|韓睿

審核|劉振華

了解陝西大事,關注陝西頭條

最後更新:2017-09-10 02:18:18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為什麼看起來像人工智障?
  下一篇:go 還有這種操作?機器人不僅會賣萌 還能變貓咪變狗狗變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