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
機器人
人工智能會讓人類失業?美國智庫告訴你,事情沒那麼糟糕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在梳理了160年曆史後,用數據告訴我們:說科技正摧毀更多工作崗位是錯的!
人工智能時代確確實實已經來臨,躲都躲不過去。
近日,特斯拉CEO馬斯克與包括穀歌DeepMind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等在內的115名機器人、AI界領袖人物,共同簽署公開信,敦促聯合國阻止自主武器(又稱殺人機器人)的使用。關於人工智能的新詞不斷衝擊我們的眼球,刷新我們的認知。
從曾經匯聚全球頂尖金融人才的華爾街被人工智能攻陷,到阿爾法狗擊敗中韓頂尖高手,再到聽到近日馬雲“30年後,你的孩子將無工作可做”的驚人語錄後,一個令人們普遍感到焦慮的議題誕生了: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會讓人們失去自己的工作。
不過,事情或許還沒有糟糕到那個程度。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在梳理了160年曆史後,用數據告訴我們:說科技正摧毀更多工作崗位是錯的!
人工智能已滲透生活
今年7月,在貴州的大數據峰會上,馬雲語出驚人:
“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嚐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因為,你沒辦法競爭這個時代。過去的200年是知識的時代,是科技的時代。未來的一百年是智慧的時代,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因為,機器將會取代過去200年來,很多技術和科技。”
確實,人工智能在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連曾經匯聚全球頂尖金融人才的華爾街也率先被人工智能攻陷。
我們來看下麵這兩幅圖。當年人聲鼎沸的交易大廳,如今人去樓空。就連全球最大的一個,也因為日日虧損而瀕臨出售的邊緣。
在過去鼎盛時期,瑞銀(UBS)位於康涅狄克州斯坦福德城的交易大廳,足足有23個籃球場那麼大,最多可容納1400名交易員。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這簡直是人類交易員輝煌時代的一種象征——這個群體每天能給銀行賺來數百萬美元的利潤。
然而現在,它就變成了這樣:
根據Coalition的數據, 2011年以來,華爾街TOP10投行中超過10000個前台職位(Front Office)被削減,其中僅外匯、固定收益和大宗商品(FICC)三個部門裁員人數就接近8000,2015年這些部門的總人數縮水了近8%。
包括瑞士信貸集團、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和高盛集團等公司削減了FICC業務的人員數量,以降低成本。
金融博客Zerohedge稱,瑞銀交易大廳隻不過是整個斯坦福德城的一個縮影,該地區寫字樓空置已經超過30%,為全美最高,原因是銀行和對衝基金被迫縮減規模,削減成本,業務繼續受到“被動投資”等替代品侵蝕。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高盛已經推動電腦程序交易,允許投資者不必與投行人員交流就能交易8.4萬億美國企業債市場。
《機構投資者》旗下出版物《阿爾法》公布的“2016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對衝基金經理”排行榜顯示,前十位收入最高的對衝基金經理中,有八位都是量化基金經理,前25位有一半屬於量化分析。
另外,據外媒報道,摩根大通利用AI開發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件,經測試,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000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這款軟件隻需幾秒就能完成。而且,不僅錯誤率大大降低,重要的是它還從不放假。
這看起來觸目驚心:36萬小時的人力工作,AI隻需幾秒就能完成,仿佛一切人類在AI麵前都是樹懶。
美國智庫梳理160年曆史:說科技正摧毀更多工作崗位是錯的
再來看看這些更接地氣的人工智能,可以說再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智能收費係統把超市,銀行收銀員廢掉了!
無人汽車,智能馭駛把司機廢掉了!
3D打印把生產線,工廠都廢掉了,直接一次成型!
馬雲的電子商務全國一日送達最要命,把實體商店廢掉了!
……
科技進步和部分工作崗位的對立,已成為當代無法忽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綜合性問題。不過據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調查數據分析,說科技正摧毀更多工作崗位是錯的。這也就解釋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為何在美國人一麵抱怨科技奪走工作崗位的同時,美國就業市場卻呈現極其健康的發展勢頭。
數據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平穩階段。與一些認為技術發展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破壞的看法相反,在從1850到2015年這165年時間裏,因技術進步而對勞動力市場產生破壞和擾亂的情況極少發生。
據美國勞工部最新統計,目前美國就業/人口比為60%,而1950年時約55%。因此,雖然今天科技比1950年時發達得多,但和半個多世紀前相比,更多美國人擁有工作。因此,直觀感受和經濟統計之間的偏差令人震驚。人們對科技取代人力的擔憂被誇大,或許是因為人們過度關注被科技消滅的工作崗位,而忽視了科技所創造的工作崗位。
首先,科技發展將導致工作崗位在不同行業間重新分配,在一些行業的就業機會減少的同時,另一些行業的就業機會卻增多了。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的研究顯示,今天科技每消滅10個工作崗位,就會創造6個新工作崗位,這一比例是1950年-1960年以來最高的,也意味著今天科技對就業的破壞力是最低的。
其次,科技對工作的“替代”作用被過度關注,而其對工作的“輔助”作用則未獲足夠重視。例如ATM機的發明按理說將減少銀行出納的工作機會。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大衛·奧托(David Autor)的研究發現,雖然從1995-2010年美國ATM機數量從10萬暴增到40萬,但1980~2010年期間銀行出納人數也從50萬增加到55萬。
再次,科技進步推升勞動生產率提升,這令社會總產出更高、經濟效率更高,並最終令人們收入更高、閑暇時間更多,這將令旅遊、醫療、文娛、健身、餐飲等消費需求變得更旺盛,而這將帶動服務業工作崗位大幅增加,並且這些更個人化的服務很難被機器所取代。
因此,奧托發現,雖然科技發展在不斷消滅工作崗位,但卻並沒有減少工作崗位總量。一個基本事實是:科技消滅“職業(jobs)”,但沒有消滅“工作(work)”。雖然迄今的曆史證明,科技對工作“數量”的衝擊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對工作“質量”的衝擊不小。麵對科技進步,一個大學經濟學教授和一個汽車製造工人所受的衝擊是不一樣的。
兩大類職業難以被取代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的聯合研究發現,有兩大類職業難以被科技進步所取代。第一種是“抽象”職業,即那些需要解決問題能力、直覺、創造力、說服力的工作,例如工程師、教授、管理人員等;另一種是需要“動手”的職業,即那些需要環境適應能力、視覺和語言辨識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工作,例如廚師、護士、保姆等。
簡單來說,高端職業和低端職業更加不容易被科技進步所取代,而最受衝擊的恰恰是“中等技能”職業,比如銷售人員、公司和行政文員、製造業工人、技工。
百度CEO李彥宏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7年夏季高峰會上也表示,AI控製人類的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因為人工智能、神經網絡隻是類比,不是真正的模仿。正因為AI和人腦是不一樣的,所以AI永遠也不會有一天達到和超過人腦的功能,“所以我不擔心這件事情”。
李彥宏的預測,比馬雲樂觀多了。
但對人類來說,這也可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最後更新:2017-08-23 22: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