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將是“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時代”
全文長260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鍾
“
精彩導讀:
與其說是我們需要某種學校,設想一個很完美的學校,不如說我們需要一個教育的生態係統。
”
作者簡介
郝景芳,作家,第74屆雨果獎得主。
現在的教育體係已經不適合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不再是一間間的學校,而是一個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生態係統,這需要滿足未來教育的需求:
1)人性化的教育;
2)定製化教育;
3)服務化的教育。
現在是一個曆史最關鍵的轉折點,人工智能時代到來。
未來可能大量機器人占據經濟係統,生活越來越方便,出行越來越智能,去任何地方消費、生產都會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輔助我們做決策以及做生產。
這些變化會給人類職業帶來衝擊:很多人的職業可能都會被取代,重複性的工作都由機器完成。這樣的過程正在上演。
這給我們的教育係統一個很大的挑戰。
教育的本質
不是培養標準化的螺絲釘
我們現在的教育體係其實是一個非常晚出現的產品,一兩百年的時間,是完全適合於我們的工業體係的。
工業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標準化。工廠把每一個人放到標準化的位置上,把每一個人訓練成一個螺絲釘,在大工業體係中獲得一個自己的位置。標準流水線生產,催生了標準化的教育體係。
這種教育體係培養出來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能夠做題目的、能夠在標準化課堂裏麵上課、能在流水線上做螺絲釘的人。
而這樣的人才將來前景是什麼樣呢?我們培養出像機器人一樣的人,而這樣的人最終會被機器人所取代。仔細想一想,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甚至是有一點可怕的前景。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未來的教育需要和現在這樣標準化的教育係統不同,如果我們還持續著這種所有的學生坐著像機器人一樣上課和答題的教育係統的話,我們很難麵對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從需要什麼樣的人,推回到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我個人的想法,與其說是我們需要某種學校,設想一個很完美的學校,不如說我們需要一個教育的生態係統。
人工智能時代
教育何去何從
我自己覺得,未來會是一個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時代。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時代變化的速度。在未來的時代,很可能學校是不能滿足我們的教育需求的,因為學校中培養人隻能培養到20歲。
在我們父母的那個年代,大家會覺得大學學了一個專業真的就能夠用一輩子,用到五六十歲畢業,可以指望專業去吃飯一輩子。可是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幾乎沒有人覺得我們現在在學校裏麵學的東西就夠用到一輩子,甚至是連十年都用不到就需要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未來更如此。
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需要一個更加靈活的、能夠終身學習的、在學校係統之外強大而良好的教育生態係統。
首先,我們需要人性化的教育
當很多重複性、標準化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工作會從哪裏來?
很顯然,我們需要去重視那些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覆蓋的領域。包括什麼呢?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我們的體驗。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智能非常獨特的能力。
人的這些能力並不是程序化的計算能力。我們需要從人工智能的發展去反推有哪些是我們人類最獨特的地方:綜合聯想、藝術創造、情感交流,這些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係統裏麵並不重視的東西,但是在我看來,會是未來整個市場上最需要的一些東西。
所以我們會需要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機構,自我認知、藝術教育、創造力教育、綜合能力的教育。通識教育和情感教育,這些必須是很普遍的。
其次,我們需要定製化教育
未來的教育我們會需要什麼呢?我們會需要每一個人給自己製定一套培養方案。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現在所有人都要從小學按照教學大綱、中學按照教學大綱、大學在一個非常小的領域裏麵按照教學大綱去學。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職業實際上每天都在更新換代的,每年都聽說一些新的職業,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
未來新的職業會越來越多,層出不窮,花樣繁多。一個人如果想進入一個職業,他可能需要的教育是來自很多領域,很多專業的。
非標準化時代,需要個性化教育。我們需要有教育選擇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定製自己所需要的學科教育。
第三,設想是作為服務的教育
這涉及到對教育的理解。現在很多做新式教育的人都在做互聯網平台,做非常棒的教育產品。在網上也能看到很多新式的教育視頻和教育軟件,但是其實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教育是什麼?
教育僅僅是公共福利嗎?現在教育、公立學校教育都是由財政提供的教育福利,但是這個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教育的質量會僅僅取決於財政支出,如果財政困難,那麼我們可能整體的教育水平都要下降。這樣的話,整體的教育係統發展有一個約束上限。
教育僅僅是一種產品嗎?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新的免費的互聯網的產品,我們忽略了一點是,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能得到很好的免費的教育產品,就是我們的課本。
教育僅僅是錢的投入嗎?很多地方花幾億建一個中學,這個大樓建得很好,但是我們早就聽說過這一句話,教育非大樓也,乃大師也。好的大樓就能夠保證好的教育嗎?有多媒體教育就可以嗎?不是。
我們要回歸到教育更深層古老的本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其實是需要人的教育,用自己的智慧、內心和生命去做的一件事情。
未來時代
我們需要終身學習
這個時代是人類發展一個大的時間節點。
像這樣靈活的教育模式,像這樣小規模的手工作坊式、私塾式的教育,在人類各個國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上千年的時間。但是在大工業時代,由於有大工廠,我們要求每個人都變成螺絲釘。於是我們在最近兩百年創造出了我們現在的工業教育體係,就是讓每個人像螺絲釘一樣的坐在教室裏麵聽一樣的課程,答一樣的標準答案的教育體係。
但現在,也許大工廠很快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來的產品價值在於人的價值,有豐富完整的個性和自由創意的心靈才是新時代的產品需要。
所以,我們也許會見到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靈活時代的到來,人類從工廠重新邁入江湖。這個江湖時代我們會有許許多多有新型的教育機構,新型的教育模式,發展出新的教育生態係統。至少我自己希望如此。
未來很可能是每個人教育每個人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
在這條路上,我可能會找人學習一門知識,也會開堂講學收學生。我們或許真的能夠像孔子說的,聞道有先後,樹業有專攻。誰也並不比誰高,但是我們都可以作為學生、作為老師去學習新的東西,去教授新的東西。
我們需要保持對自我的更新能力,才可以跟得上這個時代的發展,才可以把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人的溫度帶到教育中來。唯有這樣,才可能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創造出一些不一樣的、更綜合性的個體,一種能夠真正和人工智能相競爭的新的個體出來。
重磅推薦
校長智庫·2017智見:
重構與創新,學校裏的革命(重磅推薦)
第一彈:
三分鍾了解南北“兩會”,重點都在這了!
第二彈:
主論壇嘉賓都有誰?本年度最值得一見的教育大咖們
第三彈:
教育部部長再提“課堂革命”,學校該如何為未來而教?
第四彈:
北京站分論壇大揭秘(第二屆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
第五彈:
俠之大者,師之大者(2017英雄帖)
| 來源:新校長傳媒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最後更新:2017-10-30 07: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