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特殊使命“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六

◆ ◆ ◆ ◆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 ◆ ◆ ◆

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特殊使命

高奇琦 |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

關於“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特殊使命”這個主題,我主要是希望回答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地位、條件以及肩負的使命。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分析和明白作為引領人工智能發展潮流的美國到底有哪些優勢。在我看來,美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全”和“三互動”。“三全”是包括全生態、全場景和全社會。一,全生態。美國發展人工智能是擁有最好的芯片,如電腦芯片巨頭英特爾、IBM,手機芯片巨頭高通,以及圖形處理器(GPU)製造商英偉達。操作係統也同樣如此,例如電腦操作係統Windows、OS,手機操作係統Android、IOS等。美國擁有完整的生態且相互之間開展競爭,除了這些巨頭,其他公司也都參與這樣底層架構的競爭。這種全生態的優勢,中國在短時間內很難追趕,隻能爭取縮小差距。二,全場景。美國在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人工智能場景都有布局,如自動駕駛有穀歌汽車和特斯拉、金融領域有智能投顧Wealthfront和Betterment、智能醫療領域有Watson平台等。不僅如此,美國在這些場景都擁有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三,全社會。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意識,不僅僅是科學家和投資人的概念,更是一個社會整體性的行為。當前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而更多是係統的創新。這種全社會的創新意識,為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互動”包括大小企業互動、軍民互動、產研互動。企業之間、軍民之間、產研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使得技術創新一直保持活力。一,大小企業互動。美國不僅擁有定義人工智能未來的大企業,同時又有很多小企業進行非常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活動。此外,大小企業之間一直在通過並購和交流進行互動,形成健康發展的互動關係。二,軍民互動。美國大多高新技術都是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資助和領導下完成的,之後軍事技術逐步轉為民用。軍事技術研發對於技術發展具有引領性作用,而民用技術的應用則會對軍事係統帶來新的支撐。同時,軍事技術發展又能夠引領產研之間的互動,這種產研互動不僅包括軍事與民用之間,而且還包括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產研之間也形成良性互動。美國的優勢是全方位的。

當然,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麵也有很多優勢。首先,中國最重要的優勢是擁有龐大而活躍的市場,因為這市場規模是全球沒有的。一旦某個產品進入應用領域,中國的市場就很容易為這個產品積累大量的數據;其次,中國人勤勞勇敢的品質。與西方高福利國家相比,中國人擁有“白+黑”、“5+2”的勤勞品質,這讓國外人既敬佩又感到恐懼;再次,科研隊伍和研究水平。盡管中國在許多領域的科研不一定是全球最領先的,甚至很多人說國內的研究水平僅僅是在發文章。但辯證來看,發文章在科研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技術炒作騙得了公眾,但騙不了同行專家;最後,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麵,中國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與美國的差距並非望塵莫及。隨著中國優勢的發揮和中國在該領域發力,中國甚至能夠與美國在人工智能時代並駕齊驅。

最後我們分析美國發展人工智能的障礙。第一個障礙,西方人的思維觀念建立在宗教文化的基礎上,是典型的“末世論”思維。西方人受到的文化熏陶是基督教文化,西方人跳不出這個邏輯循環。因此人工智能對人類的顛覆性影響會被看成是世界末日的又一展示,因而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抱以悲觀的態度。第二個障礙是隱私問題,或者說是個人權利的問題。目前人工智能最追求的發展是用數據去推動,沒有數據進步的動力人工智能就會停下來。數據的獲取則涉及到個人權利和隱私,如智能醫療就需要獲取病人的醫療數據。由於美國過於強調個人權利和隱私,因此當前美國智能醫療發展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病人醫療數據保護的問題。而中國人在隱私問題和個人權利方麵與美國是有所不同的。第三個障礙是超人文化。美國超人文化與其個人英雄主義密切相關。以色列曆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在《未來簡史》一書中談到了這個問題,如果是由西方大公司來主導人工智能發展,那麼最後就會變成技術超人的遊戲,人工智能的未來就會掌握在技術超人的手中。這種壟斷將導致世界多樣性的喪失,因此從這一點來講,美國的人工智能發展不具有道義的力量。

所以基於美國發展人工智能的障礙,我們分析中國在未來突破的可能性。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發展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是位置和文化。實際上,中國處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中間地帶。一方麵,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人工智能的希望。人工智能發展速度太快,以至於發展中國家上不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快車。而隨著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本地化與全球性整合的終結,未來發展中國家追趕西方發達國家將更為困難。另一方麵,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是望塵莫及,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鴻溝可能是天壤之別。在人工智能時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能夠伸張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訴求。

此外,中國文化具有破解西方文化難題的兩個特點:一個是多元統一,另一個是開放。多元統一是指中國人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力量放在一起綜合考慮。未來將會出現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長期共存的情形。如果對中國的專家學者、投資人做一個采訪,受訪者多半會認為人和機器在未來會和諧相處。因為《周易》中的陰陽觀、《道德經》中老子的辯證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認為物、人的造物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人類可以與世間萬物和諧共存。此外,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看來,科技一直在挑戰神的領域,而中國沒有宗教的束縛,可能會在技術發展上沒有倫理負擔。中國文化的另一特點是開放。為什麼中國人工智能爆發最重要的場景是基於人臉識別的安防,而西方的爆發場景是基於語音識別的智能音箱。這是因為中國人具有開放的特點,在中國人看來,相比於個人隱私,安全穩定更重要。為了提高社會治理的狀況,讓渡一部分個人權利和隱私在中國人看來並非不能接受。中國人認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研究智能醫療的專家看來,中國是研究智能醫療最好的國家,美國缺乏像中國這麼龐大的醫療數據。隻要政府和病人之間有很好的合作,那麼醫療數據就能開放給醫療大公司和研究人員,而智能醫療的發展反過來又能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造福更多的人,從而形成國家、企業與個人的良好互動。

中國未來發展人工智能有三個重點。第一是做好生態。這就需要思考一個完整的生態怎麼樣形成,軍民之間如何互動,開發者怎麼和投資者互動,開發者怎麼和消費者互動。如果投資者都抱著投機的心態,賺一把錢就跑,將對人工智能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第二做好創新教育。關於創新教育,清華大學的錢穎一教授的觀點很有趣:“人工智能將使中國教育優勢蕩然無存。”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但明白其邏輯和指向。中國原來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將行不通。創新人才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知識積累,教育必須超越知識。人類與機器的區別在於人擁有好奇心和現象力。第三是做好“三個互動”。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使得企業之間、軍民之間、產研之間形成良好互動。中國既擁有如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等人工智能巨頭,同時也擁有科大訊飛、寒武紀等細分領域的顛覆性企業。2017年,中國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位軍民之間形成良好互動奠定基礎。當前,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相對稀缺,因此更需要將人工智能“產學研”協同發展作為發展重點。

最後我提出四個“智”:第一,跨智——跨媒體、跨界別的智能。第二,眾智——用集體的智慧來實現問題的求解。第三,合智——將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第四,善智——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公平正義。跨、眾、合、善分別構成了人工智能的四個方向:一是技術趨勢,二是社會趨勢,三是人文趨勢,四是倫理趨勢。最後我做一個總結,AI就是“愛”,我們研究AI的目的就是讓世界充滿愛。

(本文為高奇琦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經本人整理,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谘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係授權

最後更新:2017-09-04 12:50:43

  上一篇:go “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是任何再先進的機器人也無法替代,那就是曆史學家”“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研討會發言之五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是在砸你飯碗還是在幫你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