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8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是任何再先進的機器人也無法替代,那就是曆史學家”“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研討會發言之五

◆ ◆ ◆ ◆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 ◆ ◆ ◆

“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是任何再先進的機器人也無法替代,那就是曆史學家”

王家範 |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作為一個科技門外漢,一個科技的吃瓜普羅大眾,讀了最近一些越來越危言聳聽的“預言”,在我有限的大腦思維裏產生出一個極普通的“形式邏輯”反詰;不可顛破的前提,畢竟是人在創造人工智能。人是主體,他既能創造,也應該能夠控製,道義上也有責任控製自己的創造物。所謂“道義的責任”,就是:他所創造的創造物本應該是用來幫助人類的;凡是不利於人類的甚至危害人類的,都不應該創造。違反這些道義基本準則的,就是危害人類的“反人類科學家”,是人類的天敵。即使人不能懲辦他們,上天也會懲辦他們,送他們下地獄。

關於“人工智能”利弊危害的爭論,至少有一種正麵效果已經有所顯示,這就是:在歡唿科技進步的同時,有必要對科技忽視人文的嚴重後果進行認真檢討。應該認真思考的,科學家不應隻關心工具理性,也必須持有價值理性。人文主義在科學家隊伍裏應該占有主導地位。價值理性是第一位的,工具理性是第二位的。科學家的自身修養是如此,科學創造也應該如此。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科學家必須有戰勝自我欲望無邊的“自勝者強”的意識,及早消弭企圖操控人類的各類野心,“人工智能”的開發才不會走邪路。

有一天,搞曆史學的人聚在一起,談起“人工智能”已經危及許多職業崗位,搞得天下不安。一位“先知”突然放聲大笑: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是任何再先進的機器人也無法替代,那就是曆史學家。曆史學家不怕失業,除非取消曆史學。這位“先知”接著又說:至少我敢賭咒,任何“機器人”都不可能頂替我!

對此,我有強烈的共鳴。純粹靠擺史料,靠史料“料理”曆史的史學工匠,“機器人”一定能取代,效率勝過千百倍。如果把史學看做一門人類理解自己的“思維工藝”,從人類已有的千萬年的無窮經曆裏,時時咀嚼反芻,提煉出人類智慧,用以改善人類現在和未來的處境,這一類的史學工藝創造,“人工智能”就捉襟見肘,窘態畢露。到今天為止,所謂用“大數據史學”做出來的成果,行業中人心知肚明,它並沒有如原先想像的那樣奇妙和高明。再超大型的史料數據庫,也隻是史學家的輔助工具,是史學的助手,不可能成為史學的主人。

我敢說,這樣的“機器人”所做的“史料集成”,耗費的人力很可觀,但能力也有限。畢竟“機器”是靠人做出來的。要把千萬年人類的“經曆”,僅僅是把古今中外無所不漏的“文獻”超大集成,談何容易?而況這些“經曆”,當嵌進人的大腦,產生出無遐的古今、人我對話的“思維想像”,這樣的電腦係統程序“底盤”,料想世界上無人能做。

即便能把過去已知的大師們大腦裏的曆史“棋譜”製成集成芯片,植入“機器人”,也仍然取代不了曆史學。顯而易見的道理,無論哪個偉大的史學大師,都不敢說他已經窮盡和終結了史學創造。史學智慧的藝術創造是無限級的最大複數,是過去和現在所有史學大師集體創造的產物。這種創造不僅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廣度和深度,囊括有過去時,現在時,而且還應該包含有未來時。“機器人”的係統程序設計能做到“天地人”、超時空、全覆蓋嗎?肯定不能。它隻能複製個體的累積,不可能複製“整體”,而“整體”恰恰大於所有“個體”之總和。

總之,我不相信人類思維終極論,更不相信“機器人”能完全勝過人類整體智慧。

(本文為王家範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經本人整理,題目由本公號代擬,發言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谘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係授權

最後更新:2017-09-04 12:50:47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第一龍頭業績暴增536%,主力三度強勢加倉,或暴漲
  下一篇:go 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特殊使命“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