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5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曆經61年,人工智能終於可以奔跑了!這次機遇中國不能錯過

光網寬帶、移動寬帶、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特別是物聯網和大數據,是人工智能奔跑的天梯。

要問當下產業和資本市場領域最火的概念是什麼,人工智能無疑是其中之一。

1956年6月,在由十幾位青年學者參與的達特茅斯暑期研討會上誕生了 “人工智能”。60多年過去了,人工智能已經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正在對世界經濟、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在今天舉行的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的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理事長李德毅也感慨地說,人工智能終於可以奔跑了。

智能紅利來了

光網寬帶、移動寬帶、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特別是物聯網和大數據,是人工智能奔跑的天梯。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史,就是人類勞動工具的發展史。“人類走過了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已經進入到用智能作為當今社會時代印記的新階段,智能社會已經進入到在動力工具基礎上發展智能工具的新階段。”李德毅說。

當前,人口紅利、勞動力紅利不那麼靈了,智能的紅利來了。

當今的勞動工具已轉向了數據、信息、智能,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AlphaGo。幾年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跟圍棋專家下棋,用的是9×9的棋盤,後來李世石下的棋盤是19×19,從李世石到柯潔的人機大戰,圍棋腦進步很快,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把19×19的棋盤改成21×21、23×23,人類可能更加望莫能及。所以,“圍棋腦”對人類是一個很大的啟示。同時還有無人不談的無人駕駛,其中“駕駛腦”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今天,人工智能不是那麼驚天動地,強調的是潤物無聲。當今不僅是材料、能源、傳統製造和動力工具,更重要的是智能及智能工具,體現人的認知力、創造力,成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新的切入點。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從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拓展到認識人類自身、認知人腦認知的新階段。從發明動力工具拓展到發明智能工具的新階段,智能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源頭供給能力的時代需求。

早在1993年,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就提出“人智能則國智,科技強則國強”。199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提出,通過對腦科學的研究如果能提高人的學習認知效率,將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百度的李彥宏今年在天津世界智能大會上提出,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麵非常有優勢,創新不隻是在大學裏,因為這裏有很大的市場、人才和資金,有大量的數據積累進行著訓練,7億網民說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文化道德標準以及同樣的法律,中國不領先世界,真的說不過去。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2016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霍普克羅夫特曾經講,“中國擁有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卻沒有能夠擁有全球六分之一的智能資源”。這是每個中國人值得深思的。因為當前人的素質和智能產生了大數據,這正是訓練機器人的素質和智能的前提條件。

人工智能衝擊最大的行業

智能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智能科學與技術,對於經濟繁榮、國家安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機器人將成為人類認知自然與社會、擴展智力,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侶,引發了人人聯網、物物聯網的嶄新形態,也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

當前,人工智能衝擊最大的行業,可能是哪些呢?李德毅認為,分別是製造業、教育、醫療和金融。

首先,工業機器人會影響整個製造業。如果我們到汽車製造廠,到動車組去看一看,我們國家的工業機器人的現狀如何?那與世界先進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教育行業,我們曆來認為是傳授知識、擁有知識是學校的本能,現在的情況是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學校再也不是以你的腦子裏麵的存量來判斷你的智能程度了。“真的決定你智慧的,是你的獲取知識的能力,決策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而不僅僅由你的知識的存量決定的。”李德毅說,知識工程已經走向了認知工程,這個對教育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教育部提出,新經濟要找到新的驅動。高等教育裏有一句話,“本科不牢固,地動山搖”。如果僅在其他學科學了一點人工智能的課程,離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還是有差距的,所以要主張在本科階段加強智能科學技術教育,讓更多人才在大學就接受人工智能的基礎教育。據李德毅透露,人工智能學會和其他學會一起,發起了一個推動人工智能為國家一級學科的活動,論證了八年,現在已經形成了報告。

在醫療領域,醫生跟病人到底是什麼關係,一般的病為什麼一定要找醫生看,醫生將來主要幹什麼,為什麼不讓那些醫療專家係統來看,怎麼樣實行個性化醫療?李德毅認為,將來醫生主要做的可能是意外情況處置和意外情況的發現。

李德毅認為,尤其重要的是,上海是我們國家的金融中心,金融大數據的挖將變成非常急迫的問題,人工智能將帶來全新的變革。

人類始終是領舞者

我國剛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機器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國家科技創新和中高端製造業的重要標誌,機器人革命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隻有原創性的智能科學技術才能使我們成為機器人產品和機器人市場規則的重要製定者和主導者。人工智能自身的迅速發展和跨界滲透將是我國崛起的又一次曆史機遇。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人工智能的未來願景:在地球上,機器新人類發展成為人類的夥伴,它們有智慧,有個性,有行為能力,甚至還有情感。“機器人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計算機或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對世界造成的改變。”李德毅說,“我講這句話是經過思考的,因為像我這個70歲的老人,對計算機、互聯網對我本人的改變已經覺得驚天動地了,但是我想預言的是,機器人的改變比這個還要大。”

到2030年,我國爭取每一萬名產業工人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要達到300台左右,2015年我們隻有49台,韓國是531台,全球平均是69台。農村城鎮化,導致了中國農民的急劇減少,因此無人拖拉機、農用無人機、背包機器人或收割機器人將成為新一代的農民,農業人口也會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降低到總人口的3%、4%,而不是現在的30%。未來將是黃牛退休,鐵牛耕地;農民進城,專家種田。全國大中醫院的微創手術機器人要有一半國產化,在全社會普及使用形形色色的服務機器人,翻譯、新聞報道、助理、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谘詢等工作,將被人工智能代替。我國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平均每人擁有一台形態各異的服務機器人。

對於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的威脅,李德毅認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學會運用工具、製造工具和發明機器的曆史,機器曾經使得人類更強大,今天人類正在發明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智能手機可以成為你的忠實助理,曾經很多崗位都將被智能機器人替代,但是同時也自然會湧現出更多新的工作,人類將更加尊嚴、更加優雅、更加智慧的生活。

人類始終善於更好的調教和幫助機器人,善於利用機器人的優勢,並彌補機器人的不足,或者用新的機器人來淘汰舊的機器人。反過來,人類還能夠利用機器人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機器人一定會讓人類自身更智能。“各式各樣的人機協同的機器人,為我們迎來了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新時代。伴隨優雅的舞曲,毋庸置疑,人類始終是領舞者。”李德毅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責任編輯:劉錕圖片編輯:邵競

最後更新:2017-08-30 18:53:53

  上一篇:go 讓人類下崗?瑞士郵政部門將啟用“機器人大軍”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顛覆性創新還是文明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