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38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來勢洶洶,廣電能否借機完成彎道超車?

導語

近年來,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熱潮正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領先的大公司都把人工智能作為戰略目標,設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並大力研發生產與之匹配的硬件設施,悄悄進入了“新硬件時代”。從醫療健康、教育、金融、安防、自駕領域到電商零售等,人工智能正在滲入社會領域的方方麵麵,迅速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正如李彥宏所說:“人工智能堪比工業革命或電力革命,將給社會帶來巨大改變。”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跑慢了的廣電,亟需抓住這個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8月22日,由BIRTV組委會主辦的BIRTV視覺人工智能峰會上,北京未來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市場總監熊飛、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業務發展部總監林東海、百度度秘高級產品經理李靜、中信國安廣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光華、阿裏雲視頻技術專家肖長傑、智能傳媒技術中心副主任曹三省等業內人士以“人工智能浪潮下的電視場景革命”為主題,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廣電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一、人工智能爆發給廣電帶來彎道超車的機遇

2017年,人工智能之所以進入新一輪爆發期,在李靜看來根本原因是計算能力提高、算法取得突破以及數據井噴,直接原因則是算法開源後參與者更多、應用更廣泛、投資更活躍以及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任何新技術最終都要經過實際應用的檢驗才能體現其價值所在,2016年下半年VR的遇冷主要原因就在於實際應用性不夠、商業前景不明顯,但是隨著硬件設施的更新和視頻內容的大量生產,2017年已經有了回暖跡象。人工智能也必須盡快走出實驗室,與垂直行業相結合才能迎來春天。熊飛認為,廣電行業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可以在三個方麵發力:一是智能視頻,包括收視分析、節目推薦、視頻導流;二是智能應用,包括電商購物、投放精準廣告、建設智慧家庭;三是智能運營,包括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用戶關懷等,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製化服務。

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升了廣電用戶體驗

根據林東海的介紹,數據、計算、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語音識別、視覺感受、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技術是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已經在廣電發揮了一定效力,帶給廣大用戶嶄新的體驗。

語音識別技術讓人與電視開始對話。從PC互聯網時代依靠鍵盤和鼠標,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依靠觸摸,再到人工智能時代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等更加自然的方式,每一次人機交互係統的更迭都在推動時代變革。李靜稱2017年為“對話式人工智能元年”,認為語音識別技術解決了傳統電視的痛點,即依賴遙控器來選擇節目,按鍵多、進退路徑繁雜,尤其是給老人、兒童帶來了很大不便。目前百度和中信國安開發的語音識別技術,能做到“聽清、聽懂、滿足”,即適應廣闊空間、狹窄空間、車載、嘈雜等不同環境下不同設備的語音輸入識別,而且對方言有一定的容錯度;在聽清內容之後懂得解析用戶的意圖,支持用戶多種自由表達方式,比如,“我要看熱播的電視劇”“我要看有孫儷和鄧超合演的電視劇”等單輪或多輪表達方式,幫用戶迅速找到節目,滿足其需求。與語音識別技術相配套的智能硬件設備也已研發生產,投放市場。中信國安在長沙金城開展了“說話有禮”2萬個語音遙控器免費派送活動,在石家莊舉辦了“e家親4K智能盒”發布活動,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人機交互體驗。

機器人代替記者寫作,甚至代替主持人出鏡。今年8月初四川九寨溝地震,中國地震台網的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隻用了25秒就完成了500字的速報,還配了5張圖,高質高效地完成了新聞寫作播發任務,引起人們對於記者職業存在必要性的討論。機器人出鏡也已不是新聞,2015年東方衛視早新聞《看東方》欄目就采用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播報天氣,小冰既集合了直接解決問題的感知計算型人工智能技術,也集合了“情感計算”框架技術,“她”的對話、反應更感性。2016年8月,小冰已經晉升為東方衛視奧運新聞主播。

人臉識別技術帶來商機。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經過了“機械識別、半自動化識別、非接觸式識別、以及互聯網應用階段”,目前,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用戶能獲得個性化的服務。林東海介紹,上海兆芯集團參與研發的TVOS2.0智能電視操作係統就運用了人臉識別等技術,可實現電視節目的個性化推送。劉光華在介紹中信國安參與研發的DuerOS係統圖像識別功能時提到,當電視畫麵中出現清晰的人物正臉時,可以按住遙控器上的語音鍵問:“這個人是誰”,如果觀眾們對節目中的地點或物品感興趣,也可以直接詢問“這是哪裏?”“這件衣服是什麼品牌?多少錢?”等等,電視屏幕上會出現相應的對話框。這些應用都將給電視購物帶來巨大商機。同時,編導們也不需要費盡心思考慮怎樣讓觀眾記住植入式廣告的品牌,隻要節目品質好,觀眾數量多,自會有人去查詢、購買。

三、展望未來

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機器寫作等應用隻是人工智能與廣電嫁接的初始階段,今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將短劇本自動生成幾十秒到幾分鍾的預演視頻,用戶甚至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將影視劇裏演員的臉換成自己喜歡的明星……廣電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將被波及而發生改變,同時,傳輸播出的安全問題、自動生成內容的監管問題、海量用戶的隱私保護問題等也會浮出水麵。技術創新總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不過,人創造出來的技術終究還是為“人”服務的,隻要用好,人工智能就是推動廣電行業轉型升級、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

人工智能對廣電的影響也許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怎樣,誰也無法預料。讓我們迎接這一偉大時刻的到來。(實習生朱欣對本文的寫作亦有貢獻)

文/於秀娟

最後更新:2017-08-25 09:26:29

  上一篇:go 機器人雙方火爆對決 設計拚裝居然都出自不到十歲孩子之手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明嗎?楊瀾:在綜合智慧上遠不及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