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你,那你存在还有什么意义?你的未来或许只有体育能帮你!

在30年后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那时整个市场格局会受到颠覆性的改变。在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取代人力还可以取代脑力,但唯独体育是不能被取代的。

▊ 工业化时期“文明病”横行全球

数百万年以前,人类是从运动中得到进化,运动习性早已渗透到人体基因组中。但人类在200年前进入工业化时期后,开始用机器取代人力,彻底改变了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

随着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提高,社会开始出现“静坐少动”、“避重就轻”、“坐享其成”等现象,导致“文明病”在世界范围内横行,人体健康素质更是受到了空前挑战,就拿我国青少年体质来说,如今已经持续25年下滑,这个势头尚未停止。

从一九八五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部分):

2008年学生不同营养状况检出率营养不良占8.58%,低体重占42.21%,标准体重占37.01%,超重占4.55%,肥胖占7.66%;

2010年青少年体质与1985年比,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

2014年和2016年,中国青少年体能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显着低于日本青少年。

人们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良好的运动习惯才能让身体保持强壮。

▊ 人工智能无法复制人类的认知

或许三十年后人工智能不再是现在这样简单的电脑计算,而是意识、思维、自我等全方位复制人类。但论本质而言,人工智能就是对人脑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因为人类拥有独特的认知,所以人工智能无法完全代替人类思考。

最近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项研究,那就是“具身认知”,这项研究理论向我们阐述了认知与体育之间的联系。

所谓具身认知是指认知或心智主要是被身体的动作和形式所决定的。比如观念、思维、概念形式、判断等,这些都受到了身体和身体感觉运动的制约与塑造,也就是说运动对大脑本身认知相关的脑结构和功能有塑造效用。

从某个方面看来,体育是以身体为载体,通过精神和肌肉的协调来完成身体活动,以达到体育的本质目的。体育运动会反作用于人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引起各自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所以运动才会在认知塑造中起到一种枢轴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基于认知主义计算而来的,人脑思维则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认知模式,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复制人类的思维,但无法复制人类的认知,所以它不能代替人类独立思考。体育不仅可以让人类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防止人类被智能人所“淘汰”。

▊ 体育和人工智能打造的生活相反

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更是可以释放身体和大脑,做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理想生活。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指望人工智能替代我们运动。

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提出“动商”,认为动商是继智商、情商之后的第3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支脚,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热潮涌动的时期,以人工智能的思维替代“情商、智商”或许可能,但“动商”却完全不可能被替代,因为体育运动的智能化恐怕只能止于运动方法设计的客观层面,它不能取代人体主观操作性。

即使人工智能再厉害,它也无法替代人类运动,使他的身体变强壮。体育和人工智能打造的生活完全相反,体育倡导人们通过肢体活动促进人体全面发育,主动消耗能量让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随着体质的改善生活质量自然也会变好。

意大利着名学者达芬奇曾说过:“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即使人工智能时代还没到来,但我们仍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行自我约束,方能适应生活中的变化。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壁球生活】

最后更新:2017-10-27 11:05:32

  上一篇:go 机器人电子教练参展合肥文博会 引围观热议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方法用于二元合金弹性常数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