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8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你,那你存在還有什麼意義?你的未來或許隻有體育能幫你!

在30年後我們將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那時整個市場格局會受到顛覆性的改變。在未來人工智能不僅可以取代人力還可以取代腦力,但唯獨體育是不能被取代的。

▊ 工業化時期“文明病”橫行全球

數百萬年以前,人類是從運動中得到進化,運動習性早已滲透到人體基因組中。但人類在200年前進入工業化時期後,開始用機器取代人力,徹底改變了體力勞動的生活方式。

隨著物質條件不斷得到提高,社會開始出現“靜坐少動”、“避重就輕”、“坐享其成”等現象,導致“文明病”在世界範圍內橫行,人體健康素質更是受到了空前挑戰,就拿我國青少年體質來說,如今已經持續25年下滑,這個勢頭尚未停止。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部分):

2008年學生不同營養狀況檢出率營養不良占8.58%,低體重占42.21%,標準體重占37.01%,超重占4.55%,肥胖占7.66%;

2010年青少年體質與1985年比,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成績分別下降10.3%和10.9%;

2014年和2016年,中國青少年體能指標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方麵顯著低於日本青少年。

人們長期缺乏運動會導致身體出現一係列健康問題,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讓身體保持強壯。

▊ 人工智能無法複製人類的認知

或許三十年後人工智能不再是現在這樣簡單的電腦計算,而是意識、思維、自我等全方位複製人類。但論本質而言,人工智能就是對人腦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因為人類擁有獨特的認知,所以人工智能無法完全代替人類思考。

最近心理學領域興起了一項研究,那就是“具身認知”,這項研究理論向我們闡述了認知與體育之間的聯係。

所謂具身認知是指認知或心智主要是被身體的動作和形式所決定的。比如觀念、思維、概念形式、判斷等,這些都受到了身體和身體感覺運動的製約與塑造,也就是說運動對大腦本身認知相關的腦結構和功能有塑造效用。

從某個方麵看來,體育是以身體為載體,通過精神和肌肉的協調來完成身體活動,以達到體育的本質目的。體育運動會反作用於人的運動係統、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血液循環係統、唿吸係統等,引起各自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變化,所以運動才會在認知塑造中起到一種樞軸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基於認知主義計算而來的,人腦思維則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認知模式,人工智能雖然可以複製人類的思維,但無法複製人類的認知,所以它不能代替人類獨立思考。體育不僅可以讓人類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防止人類被智能人所“淘汰”。

▊ 體育和人工智能打造的生活相反

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更是可以釋放身體和大腦,做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理想生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指望人工智能替代我們運動。

南京理工大學王宗平教授提出“動商”,認為動商是繼智商、情商之後的第3個人類發展的重要支腳,在這樣一個人工智能熱潮湧動的時期,以人工智能的思維替代“情商、智商”或許可能,但“動商”卻完全不可能被替代,因為體育運動的智能化恐怕隻能止於運動方法設計的客觀層麵,它不能取代人體主觀操作性。

即使人工智能再厲害,它也無法替代人類運動,使他的身體變強壯。體育和人工智能打造的生活完全相反,體育倡導人們通過肢體活動促進人體全麵發育,主動消耗能量讓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隨著體質的改善生活質量自然也會變好。

意大利著名學者達芬奇曾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即使人工智能時代還沒到來,但我們仍然要養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進行自我約束,方能適應生活中的變化。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壁球生活】

最後更新:2017-10-27 11:05:32

  上一篇:go 機器人電子教練參展合肥文博會 引圍觀熱議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方法用於二元合金彈性常數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