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機器人
人工智能是福還是禍?
隨著“阿爾法零”和女機器人“索菲亞”聯袂出擊,人工智能又一次登上了全球媒體的頭條。其飛速發展似乎已越過“奇點”,在帶來更多福利的同時,逐漸超出人類的預想。悲觀者認為,我們距離電影《黑客帝國》中幾近毀滅人類的人工智能誕生的21世紀中葉越來越近;樂觀者則表示,我們離“哆啦A夢”誕生的22世紀不遠了。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讓很多人心生警惕,甚至恐懼。 圖片來源CFP
對它們來說,“人類太多餘了”?
10月26日,在利雅得舉辦的未來投資大會上,沙特政府授予女機器人“索菲亞”該國國籍,使之成為第一個擁有人類公民身份的機器人。
索菲亞是香港漢森機器人公司2015年開發的得意之作,甫一亮相就被英國廣播公司評為“最像人的機器人”。她的外形按照奧黛麗·赫本設計,質感逼真的皮膚上有直徑4~40毫微米的毛孔,能通過麵部和頸部的62個肌肉結構表達自我。
索菲亞甚至可以“談笑風生”——當大會現場主持人問她是否擔心電影《銀翼殺手》描繪的世界成為現實時,索菲亞調侃道:“你看了太多的好萊塢電影。別擔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的AI是圍繞諸如智慧、善良、憐憫這樣的人類價值觀設計的,爭取成為一個感性的機器人,我想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說索菲亞的任務是跨越“恐怖穀”(人類對似人而非人的物體產生恐懼),那麼“阿爾法零”的使命就是將人工智能提升到新高度。10月18日,穀歌人工智能團隊DeepMind在美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新版阿爾法圍棋-零(AlphaGo Zero)足已徹底擺脫人類的知識水平:它沒有研究棋譜,僅僅在了解比賽規則和目標後自學了3天,就以100比0的比分“完虐”了阿爾法圍棋(AlphaGo),而後者曾徹底擊敗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和柯潔。
“一個純淨、純粹自我學習的AlphaGo是最強的……對於AlphaGo的自我進步來說……人類太多餘了。”19日,柯潔說。
根據摩爾定律,芯片的性能每隔18個月便翻番,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每年加快約1.1倍,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卻看似比這快得多。隻要和iPhone的Siri或者Windows的Cortana對話,你就會切實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天天向上”。《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2016年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已越過“奇點”,更高智能產品進入了“宇宙大爆炸”階段,人工智能將在很多方麵超過人類。
“索菲亞”在未來投資大會上發表演說。
人工智能遍地開花
對DeepMind團隊來說,下圍棋隻是個噱頭,他們的目標是利用AlphaGo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改變人類命運。目前,他們已積極與英國醫療機構和電力能源部門合作,提高診療與能源生產效率。
事實上,人工智能早已在各個領域遍地開花。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道,2016年12月,穀歌公司另一支團隊運用神經網絡算法催生了新一代機器翻譯,將錯誤率銳減60%,微軟等公司的相關研發也在奮起直追。在這方麵,中國絲毫不落下風,科大訊飛公司開發的曉譯翻譯機據稱已達到大學英語六級水平。語音識別技術是目前人工智能落地最成功的領域,人工智能正致力於讓人們不再需要學外語。
除了科大訊飛,中國其他科技企業也在深耕人工智能。今年3月,阿裏巴巴悄然在杭州蕭山試點啟動“城市大腦”係統,首要任務是解決老大難的堵車問題,通過分析地圖數據和攝像頭數據,智能調節紅綠燈,“城市大腦”成功將車輛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7月,百度CEO李彥宏把自家的無人駕駛汽車開上了北京五環路兜風;8月,阿裏巴巴的“人工智能酒店”在杭州西溪開張;9月,騰訊啟用人工智能“狙擊”網絡謠言;10月,阿裏健康與3家醫院簽約試點人工智能。
美國科學家安迪·許茨8月在“未來醫學”網站上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醫療衛生領域開辟一席之地,不僅改善生活質量,還能延長人類壽命。可以說,醫學是“數字化改造”進展最大的領域之一,從根據CT片識別早期肺癌到處理醫學文獻數據,人工智能的效率都悄悄地超過了人類。
在文科領域,人工智能同樣不遑多讓。據日本朝日電視台報道,2016年5月,一篇由人工智能創作的小說從1450篇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闖過了“星新一微型小說文學獎”比賽的初審;今年5月,微軟人工智能程序“小冰”創作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在豆瓣網上獲得評分6.5;IBM的程序“偶得”寫了下麵這首作品: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隻應燈火是漁船。
開發者們對人工智能的前景非常樂觀。“在未來的30年中,人們每天隻需工作4小時,每周可能隻需要工作4天。”6月22日,馬雲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采訪時說。
但他警告,人工智能將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這也是質疑者們頗為重視的一點:大批人類勞動者或被掃地出門。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傑瑞·卡普蘭統計認為,美國注冊在案的720種職業中,將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國,這個比例可能超過70%。甚至有人大膽預測,人類99%的腦力勞動將被人工智能取代。“這是我最害怕的問題之一。”人工智能最知名的批評者,身為“鋼鐵俠”原型的企業家、工程師埃隆·馬斯克說。
隨著人工智能飛速進步,翻譯、記者、收銀員、助理、保安、司機、交易員、客服……都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大批下崗。2000年,高盛公司華爾街總部的美國現金股票交易櫃台雇傭了600名交易員,如今隻剩下兩名。美國已有數十家律師事務所雇傭了IBM出品的虛擬助理“Ross”,它能查閱卷宗、勾畫重點,在幾分鍾內解決需要500名律師助理完成的工作。自2016年起,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就已進入批量裁員階段,僅昆山的一座工廠去年就裁員近5萬人,這些崗位陸續由工業機器人填補。
美國《紐約客》雜誌10月刊的封麵描繪了人類向機器人乞討的場景。未來,這一幕或許成真。
未雨綢繆,還是杞人憂天?
有太多社會名流和專業人士對人工智能表示過擔憂。馬雲向CNBC指出:“第一次技術革命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技術革命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馬斯克對人工智能的批評人盡皆知——“我們需要萬分警惕人工智能,它們比核武器還危險”、“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的存續構成了根本的風險”……索菲亞獲得人類公民身份後,馬斯克不忘發推文給“差評”。
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意見也很有代表性。4月27日,他在北京舉辦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發表演講,唿籲人類警惕人工智能的威脅,因為後者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受漫長生物進化限製的人類將無力與之競爭,隻能被取代。
對人工智能最強大的抨擊來自好萊塢電影。從《2001太空漫遊》《終結者》《黑客帝國》《我,機器人》到近來正上演續作的《銀翼殺手》,人工智能作為人類噩夢的形象深入人心,《人工智能》《機器人總動員》《超能陸戰隊》等友好的機器人根本無法消除陰影。
不過,在輿論憂心忡忡的同時,不少科學家平靜地告訴你:不論福禍,這種未來都不會很快到來。處理特定問題的“弱人工智能”近年來的確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能通過“圖靈測試”、模擬完整人類心智的“強人工智能”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仍然無法實現。
在利雅得,索菲亞忍不住對馬斯克反唇相譏,阿爾法零的開發者們則淡定得多。DeepMind的負責人大衛·席爾瓦表示,他們已終止了AlphaGo的強化研究,目前正著手讓它學習暴雪公司的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2》。“這確實比圍棋更具挑戰性。”該團隊成員朱利安·施利特威瑟在推特網上寫道。
最後更新:2017-11-04 09: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