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22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難民營抑鬱症成災,機器人當心理醫生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形的壓力。心理疾病也成為了現代人的常見問題。據2009年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的一項抽樣調查報導,中國大約有1億7,300萬成年人患有某種精神疾病,而隻有百分之十的人尋求過醫療幫助。

國泰民安的天朝尚且如此,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還叫不叫人活?今天說的就是機器人幫助難民作心理輔導的事兒。這事兒得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在心理疾病的認知與治療上,西方國家就先進的多。包括早期的精神分析療法(Psychoanalysis)以及當下比較活躍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注:簡單來講,精神分析療法注重於尋找病因,以談話治療為主。認知行為療法則並不糾結於尋找病因,而是著力於利用認知力解決問題。)當然,也有‘百憂解’等藥物治療。

典型的‘心理醫生與病人’形象。其實談話療法和沙發隻有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比較常用,並不是所有心理醫生都用這個形式

在這百家爭鳴的心理治療領域裏,出現了一個奇葩的分支——電腦心理醫生。

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麻省理工有一個技術宅男,叫 約瑟夫(Joseph Weizenbaum), 他終日鑽研人工智能,設計計算機程序,認為人工智能前景無限。某日,約瑟夫宣告,他設計出了一個程序,可以被用來代替心理醫生。

他給這個程序起名‘伊萊莎’(Eliza)。伊萊莎被認為是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最早的程序之一。(注:圖靈測試是英國科學家阿蘭·麥席森·圖靈1950年設計出的測試,其內容是,如果電腦能在5分鍾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係列問題,且被超過30%的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通過測試)。

伊萊莎的設計者約瑟夫

約瑟夫設計的這個心理醫生程序,是按照當時一個著名的心理醫生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為藍本建立的。這個卡爾醫生提倡 ‘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原則(Person-centred therapy) 。他的方法是:重複病人說過的每句話,潛意識上肯定病人的思路,從而讓病人本身在更深層次了解自己的人格,自己尋找到答案(聽起來像忽悠人的,其實卡爾醫生的方法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

而約瑟夫設計的電腦醫生伊萊莎,則也是用了同樣的原則。伊萊莎允許患者用鍵盤輸入自己的煩惱憂愁,而程序會根據輸入的數據進行反饋——如同聊天一般。這個反饋通常是重複患者的語言,以提問的形式反問患者。請看實例:

患者:男人都一個德行

伊萊莎:什麼德行?

患者:他們總是煩著我們做這做那

伊萊莎:比如說?

患者:我男朋友讓我來這裏

伊萊莎:你男朋友讓你來這裏?

患者:他說我總是很抑鬱

伊萊莎:聽到你抑鬱我很難過

患者:這是真的,我就是不開心

伊萊莎:你認為你來這裏可以幫助你開心一些嗎?

大家可能已經想到,這個伊萊莎其實就是風靡一時的‘聊天機器人’的前身。程序本身其實根本無法理解人的語言語境,卻由於內嵌算法的關係,可以對應關鍵詞作出反應,給人一種‘智能’的假象,如同與真人交流一般。

‘伊萊莎效應’也是由此而得名,描述人們在潛意識裏認定計算機的行為如同真人一般,產生情感的共鳴,即使主觀上知道計算機並沒有情感。

圖為前一段時間被報道的美國麻省理工製造的聊天機器人小忒(Tay),由於網友惡搞,被調教成了種族主義者。圖中她/他發了推特說:希特勒沒有錯 !(囧)引起網友熱議。

Adam Curtis在紀錄片《超正常化》中評論道,伊萊莎的成功,反映了當下‘個人主義’的時代特征。人們的安全感來自於自我的映射。如同照鏡子一般,人們希望自己的感覺,想法得到肯定。即使主觀上知道聊天機器人其實是鏡花水月,也會受到‘伊萊莎效應’的驅使,與自己的倒影聊天,得到一種類真實的滿足感。

金角百度了一下‘ELIZA’(伊萊莎),找到了網友製作的伊萊莎程序。錯過聊天機器人黃金時代的朋友,或者想重溫聊天機器人的朋友可以試一下:

伊萊莎的誕生如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電腦心理醫生不斷被研究,改進,先後出現了‘愛麗絲’,‘苔絲’等更加智能的程序。而治療方法也並不是簡單的‘重複患者的話’了。

2016年3月, 英國衛報報道了美國矽穀一家製作聊天機器人的公司X2AI。這家公司致力於開發電腦心理醫生,為敘利亞難民提供心理谘詢服務。

據衛報分析,自敘利亞內戰以來,約有一百萬敘利亞難民背井離鄉逃往黎巴嫩。世界衛生組織預計,這些難民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受心理疾病困擾,包括抑鬱症,焦慮症等。而黎巴嫩本地的心理醫生極其貧乏。

X2AI開發了與伊萊莎相似的電腦心理醫生,名曰‘克林姆’,會講阿拉伯語,可以根據與患者聊天來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並給予患者適當的建議。

圖中,‘克林姆’ 的開發者尤金(Eugene Bann)和米歇爾(Michiel Rauws)向黎巴嫩難民營裏的敘利亞難民兒童展示‘克林姆’

電腦心理醫生是否真正有效?還真挺難說。前幾年,一部以人工智能為主題,女神斯嘉麗·約翰遜領銜的電影《她》讓無數宅男傾倒。既然通過聊天,人類可以愛上一個隻有聲音的人工智能,可以為她開心為她流淚,她若安好便是晴天。

既然虛幻的情感可以引起人類真實情感的共鳴,那麼,也許經過精心設計的程序也可以充當心理醫生的角色?

電影《她》海報

當然,《她》隻是一部電影。金角還沒聽說過有愛上iphone 語音向導siri什麼的。(有嗎?)從另一方麵來講,新一代電腦醫生克林姆的誕生,為沒有條件接受真人心理谘詢的難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起到了指引的作用。也使得社會各界進一步關注難民心理狀態。

那麼,克林姆到底有多大功效?患者麵對電腦心理醫生會更加暢所欲言,還是根本無法接受?克林姆會否成為主流,替代人類心理醫生?電影《她》會否成真?金角期待大家熱烈討論。

最後,金角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心理健康。希望大家注意休息,多和朋友聯係,常回家看看。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documentary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6/mar/22/karim-the-ai-delivers-psychological-support-to-syrian-refugees

https://www.newyorker.com/tech/elements/the-chatbot-will-see-you-now

最後更新:2017-10-08 01:43:04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炒股程序來了 有公司把投資全程交給機器
  下一篇:go 機器人的精彩激烈格鬥大賽,讓人大開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