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55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超越人類?什麼時候?2035年?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充滿糾結:既希望它聰明到可以幹所有的活兒,卻又怕它太聰明反過來奴役人類。所以,有一類問題總會被問起,人工智能會超越人類嗎?會在什麼時候?

盡管對未來的預測非常困難,但也不乏其人。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科幻時代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機器人三大定律”的製定者艾薩克·阿西莫夫就曾在《我機器人》的小說中預測,這個期限是2035年。他描述,2035年街上遛狗是機器人,清掃街道的也是機器人。現在,阿爾法狗已經毫無懸念地戰勝了人類圍棋世界冠軍。再過18年,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預言會實現嗎?

美國科幻時代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機器人三大定律”的製定者艾薩克·阿西莫夫

對於這一點,現在的人工智能專家似乎不太認同。在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德國、法國、中國的專家們對於人工智能何時可以複製人類大腦顯得保守。“我們都不知道人類智能是什麼,何談去複製呢?”法國科學院院士阿卜得拉曼·海德說。

事實上,盡管人類已經知道自己大腦的哪個部位分別負責語言、視覺和情感等,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甚至在2016年宣布繪製了人類大腦皮層圖譜,將左腦半球和右腦半球劃分為180個區域,詳盡地標明了各部分所具有的功能。但人類目前對於大腦如何進行記憶、判斷、分析等思維過程,仍然十分迷惑。

點擊播放 GIF/1065K

動畫片《超能陸戰隊》

有鑒於此,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阿洛伊斯·克諾爾總結說:“我們認為也許能在本世紀末看到人工智能達到人類智能的程度。”但他同時強調:“我們不應該就人工智能承諾太多,提出太多過高的期望,可能會導致失望。”

從十幾年到近百年,這個區間能不能更精確一點?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尼克·波斯特洛姆在這兩個數字之間做一個折中:“可能會是50年。”據他介紹,這個數字是在大量社會調查基礎上推測出的。

除了將人工智能與人類類比、假設它會是人類的朋友或敵人這種思維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思考路徑?

美國《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就另辟蹊徑。他認為人工智能這種人類發明的思維方式,在自然界並不存在,但卻有可能是最有用的思維方式。每個人工智能項目就是一個不同的思維方式,千差萬別的思維方式會幫助人類解決一些難題。

點擊播放 GIF/456K

來自牛津大學的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也持這樣的觀點,他甚至認為“人工智能”這個詞語不夠準確,建議用“超級智能”來代替,這樣就不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人與機器的戰爭,而表示人和機器可以一起工作,相互協作。

迄今為止,應用日益廣泛的各種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尚屬狹義人工智能或弱人工智能,絕大部分行為能力掌握在操控者的手中,隻能簡單地執行人交給它們的任務。

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那一天真的來臨,就不僅僅是一場結果未知的開放性的科技創新,更將是人類文明史上影響甚為深遠的社會倫理試驗。誠如霍金所言,人工智能的短期影響由控製它的人決定,而長期影響則取決於人工智能是否完全為人所控製。其能實現某種可計算的感知、認知和行為,從而在功能上模擬人的智能和行動,這也是人工智能的道德倫理代碼能否合理嵌入到人類社會當中。人所倡導的價值取向與倫理規範能否在各種智能體中用代碼編寫的算法,令其成為遵守道德規範乃至具有自主倫理抉擇能力的人工倫理智能體?

早在70多年前,美國人阿西莫夫在對機器人三定律的科學幻想中,就提出了通過內置的“機器倫理調節器”使機器人成為服從道德律令的類似構想。在短篇科幻小說《轉圈圈》(1942)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按優先順序排列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定律,在與第一定律不相衝突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定律,在不違背第一與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有自我保護的義務。

此後,為了克服第一定律的局限性,他還提出了優先級更高的機器人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危害人類整體或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危害。

點擊播放 GIF/535K

動畫片《超能陸戰隊》

從內涵上講,機器人定律是一種康德式的道德律令,更確切地講是人為機器人確立的普遍道德法則,以確保其成為遵守絕對道德律令的群體。而更耐人尋味的是,機器人三定律是通過技術實現的。

不得不指出的是,用數量、概率和邏輯來表達和定義善、惡、權利、義務、公正等倫理範疇固然有失片麵與偏頗,但目前隻能通過這種代碼轉換才能使人的倫理變成程序化的機器倫理。

1997年計算機程序“深藍”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高手加裏·卡斯帕羅夫時,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類,這個話題就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很多人的困擾。曆史何其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從那時至今,經過近20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度過了最初的萌芽階段,正在迅速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麵麵,它的邊界也在不斷變化和擴展。比如,人們最初會為計算器的計算速度驚詫,將其視作智能,但是現在它隻不過是小學生都能使用的輔助工具。正如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報告中說,人工智能正在形成一種“人工智能效應”,它“總會將一種新技術帶入人們的生活,而一旦人們習慣了這種技術,它便不再被認為是人工智能”。

動畫片 鐵臂阿童木

動畫片 哆啦A夢

或許,人工智能並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存在,從這一層麵上來說,人工智能時代早已來臨。

最後更新:2017-10-08 00:41:54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我們與世界相處的另一種可能——《人工智能真的來了》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是正是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