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5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極智嘉:讓物流業“戀上”機器人

極智嘉旗下正在完善的機器人自動化項目。(資料圖片)

極智嘉旗下的倉儲機器人可根據訂單需要及庫存信息,自動駛向貨架並將其抬起送到配貨站,配貨員麵前的電腦會提示配貨訂單所需商品在貨架的哪個貨位上。員工全程無需走動。(資料圖片)

鄭勇的機器人每次亮相都會引起很大的關注。

他的機器人常常被稱為中國版“Kiva”——這是一種揀選機器人,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掃地機器人,馱著貨架穿梭在倉庫中,把需要揀選的商品直接送到工人麵前,實現了從“人找貨”到“貨到人”的轉變。

作為極智嘉科技的創始人兼CEO,鄭勇及其團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視頻裏的影像變成了實物,又走過無數個“坑”之後,終於得以實現“3倍左右的人工效率的提升”。

在獲得天貓、京東、唯品會等用戶的同時,這家公司也得到了資本的垂青。從天使輪到A+輪,它獲得了火山石資本、高榕資本、祥峰投資等累計2億多元投資。今年7月13日,極智嘉宣布獲得華平投資領投、火山石資本跟投的6000萬美元B輪融資,創下“物流機器人領域全球範圍內所獲得的最大單筆投資紀錄”。

然而,創業之路並不平坦,過程的艱難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

剛開始融資的時候,鄭勇覺得隻要有人給一點錢,機器人做出來能賣,肯定就會有不錯的利潤,這應該不是一個燒錢的生意,不需要持續去融資。“第一次融了1000萬元,就感覺這個事應該差不多了。每次拿到投資,都覺得這應該是最後一筆,結果越走感覺未來的路越長。不過,享受過程才是創業的真諦。”鄭勇說。

從零開始做起

鄭勇決定出來創業,希望自己在企業管理和股權投資領域積累的經驗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做物流機器人,多少有些機緣巧合。

2014年,還在新天域資本工作的鄭勇,收到了一位朋友轉發的亞馬遜Kiva機器人的視頻,機器人背著貨架忙碌的景象瞬間就吸引住了他。

鄭勇馬上意識到其中的市場潛力,這種意識與他的知識背景密切相關。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工業工程係,該係開設了物流工程專業,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做供應鏈方向的研究。畢業後,鄭勇先後任職於工業自動化公司ABB集團機器人部門、法國聖戈班集團,2013年加入新天域資本後,他一邊做投後管理,同時也接觸到機器人自動化項目。這讓他擁有了“物流+機器人”的知識視野。

鄭勇決定出來創業,他希望自己在企業管理和股權投資領域積累的十多年經驗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更重要的是,他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遺憾,所以之前就給自己定下了“40歲之前創業”的目標。

但他並不是技術出身,必須找人來一起做。在朋友的引薦下,鄭勇找到了現任極智嘉CTO、時任清華大學計算機係智能技術與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師的李洪波。兩人一拍即合。

當時,他們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產品實物,資料匱乏,隻是從網上看過幾個視頻,幾乎相當於從零開始。並且創始團隊4個人都是兼職,白天要忙自己的工作,隻有晚上回到家後才能推進各自的任務。到了周末,他們就到清華或者咖啡館把做的東西拿出來討論,然後開始新一輪的“趕進度”。

用了4個月,他們的機器人終於跑了起來。又用了2個多月,做出機器人後台通信控製係統——一個原型機終於誕生。

2015年7月,鄭勇正式從新天域離職,帶著中國版“Kiva”尋找融資。他找到天貓商超的倉儲管理服務提供商——心怡物流。心怡物流此時也在尋找提升物流效率的方法,看過極智嘉的原型機、技術鏈條和團隊展示後,公司董事長邢瑋直接告訴極智嘉團隊,“我們肯定會投,估值不是大問題,你們談就行”。

融資很快敲定,2015年9月,極智嘉獲得了心怡物流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在“大考”中成長

“雙11”時“物流提速”成為關鍵詞。為了達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極智嘉不斷地進行壓力測試,優化提升,順利扛過了“雙11”“雙12”

融完資不久,邢瑋要去杭州阿裏巴巴開會,備戰一年一度的“雙11”,他約極智嘉幾個創始人去杭州聊聊公司發展。幾個人一路輕鬆愉悅地奔赴杭州,帶著即將大展身手的期待和融資成功的高興勁兒。

到了杭州,邢瑋的一番話讓這種輕鬆瞬間煙消雲散,“‘雙11’曆來都是電商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年尤為重要。你們能不能上”?

這一年的“雙11”,“物流提速”成為重要的關鍵詞之一,為此菜鳥開出1億元激勵計劃,鼓勵快遞公司提速。“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你們能上那我就推,如果你們覺得不能上,那我也不勉強。”邢瑋說。

鄭勇和李洪波當場拍板,“肯定能上”。但在當時,他們隻有一個沒有外殼的原型機,技術鏈條剛剛打通,業務鏈條還沒有對接過。而“雙11”至少要20台機器人。留給極智嘉的時間隻有2個月,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回來後,他們開始瘋狂加班,先把原型機做進一步優化設計,定型後馬上向零部件供應企業下訂單,要求在11月份前,所有零部件必須全部到位。但直到11月5日,所有零部件才全部到齊。

接下來的3天,極智嘉先裝出來第一台量產的機器。11月8日,拉著一台完整機器和十幾台機器的零部件,極智嘉所有的十四五個人,包括管人事財務的姑娘,全部趕到天津武清的心怡物流倉庫開始組裝,每天裝七八台,熬了2天才把機器組裝好。同時,大家還通宵達旦地進行調試,直到對外展示的最後一刻還在打磨。

2015年“雙11”,天貓交易額達到創紀錄的912億元。這一天,印著極智嘉和心怡物流LOGO的智能機器人也登上了許多媒體的版麵。

隨後,他們的第二次大考又悄然而至。

2016年5月,極智嘉與唯品會簽署合作協議,為其部署智能倉儲。經過3個多月的建設,機器人開始跑了起來。試運行一個月後,極智嘉已經可以每天穩定地出兩三百單,他們找到唯品會,希望按照計劃表,把訂單數量加到每天500單。

“可能不止這個量。”對方說,“馬上到‘雙11’了,你的出貨量可能一下就有一兩萬件。”這意味極智嘉機器人的工作量得是百倍地提升。

上還是不上?不上,可以慢慢打磨產品,但錯過了最重要的“雙11”,相當於一年就荒廢了,“所以我們肯定上”。

剩下的時間裏,團隊開始不斷地進行壓力測試,準備各種補救措施,“我們當時壓測能做到一天5萬件、6萬件、7萬件,都沒有問題,但實際用時有沒有問題,誰也不知道,所以特別擔心。”李洪波說。

就在壓力與擔憂之中,極智嘉順利地扛過了“雙11”“雙12”。直到這時,鄭勇才覺得心裏踏實多了。

應對新的挑戰

競爭者不斷出現,市場上的玩家從兩年前的幾家變成近20家,極智嘉也準備開啟新的商業模式應對挑戰

打磨產品的過程裏,即便在一些不起眼的環節,鄭勇也和團隊走過“無數的坑”。

鄭勇甚至還主動給自己“挖過坑”,早期設定產品目標時,他一定要將機器人做到30厘米高,比亞馬遜Kiva還要矮10厘米,為的是底盤更穩,貨架的容量更大但研發的精力和成本也更高。團隊因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迄今為止,極智嘉的機器人已經從第一代更新到了第五代,軟件係統則從1.0、1.1一直更新到了3.5。此外,他們又開發出了適用工廠車間的搬運機器人和適用電商包裹的分揀機器人。

產品的迭代完善給極智嘉帶來了信心,另一方麵的信心則來自資本的支持。7月13日,極智嘉宣布獲得華平投資領投,火山石資本跟投的B輪6000萬美元。這已經是火山石資本領投A輪、跟投A+輪後的再次加注。

火山石資本副總裁劉凱從鄭勇有創業想法時,就一直和他保持著聯係。在劉凱看來,物流行業成長迅速,物流公司對提升效率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以及人力成本越來越高,設備自動化將成為物流行業的趨勢之一。

在極智嘉還隻有樣機時,火山石就決定投A輪。他們很早就向鄭勇表達了投資意願,雙方口頭承諾,但還沒有簽訂投資條款協議,結果A輪份額搶得非常凶,有好幾家機構堵在門口。但最終無論怎麼搶,鄭勇承諾給火山石的份額都沒有變。

“這個公司就一個字,‘快’。”劉凱評價道。

華平投資執行董事張磊也感受到了這種快。他一直在關注物流行業投資,2016年初他發現,物流行業成本在不斷上升,而AI熱潮又為顛覆這個行業增添了新的可能,倉儲物流恰恰也是AI機器人可以大規模商用的場景之一。

極智嘉2015年底還在心怡物流的倉庫裏小範圍試驗時,張磊就聽到了消息。2016年初,他去心怡物流的天津菜鳥倉參觀,看到地上一大堆機器人在跑,他走過去仔細一看,原來就是極智嘉。“當時覺得這個省人又省地方,貨架的密度大幅提升。”他觀察了很久,離開後就直接找鄭勇開始談。

2016年底,就在張磊決定投資之前,他得知菜鳥網絡準備投另一家公司——快倉科技。

鄭勇此前也考慮過菜鳥網絡的投資。菜鳥正在加速倉儲智能化改造,2017年5月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總裁萬霖提出,未來要將5000萬平方米的傳統倉庫轉變成智能倉庫。對於極智嘉和快倉而言,進入菜鳥體係,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但最終極智嘉未能與菜鳥達成投資意向,也放棄了京東拋過來的橄欖枝。心怡物流在B輪退出後,極智嘉的股東全部變成了財務投資人。

但華平還是決定投極智嘉。“物流行業又大又散,每家的占比都很小,最終可能有4到5家跑出來。”張磊解釋自己的這一選擇。

鄭勇並不諱言資本的選擇帶來的壓力,但他也多次強調獨立性帶來的好處,可以更加中立地為不同行業、不同需求的客戶提供服務。

新的競爭者也在不斷出現,市場上的玩家已經從兩年前的幾家變成近20家,極智嘉也準備開啟新的商業模式應對挑戰。以前,極智嘉是全部把機器人係統賣給客戶,而現在,它將轉變成設備的投資運營方,根據客戶訂單完成情況來收費,以降低客戶對物流機器人的接受門檻。這意味著極智嘉將從單純的倉儲物流機器人製造商,向製造商+運營商轉變,同時要承擔更大的重資產風險,也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極智嘉進軍海外市場的節奏也開始加快。8月初,極智嘉宣布位於日本的ACCA項目落地,極智嘉正式進入日本市場。該項目也被視為中國物流機器人首個海外的“貨到人”機器人倉庫。

幾個月前,日本第三方電商服務企業ACCA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之前ACCA也在跟一家名為GreyOrange的公司接觸,但看了對方的產品覺得不太放心,便來到中國尋找合作夥伴。

GreyOrange是一家成立於2011年的印度機器人公司,在鄭勇還捧著原型機尋找融資時,GreyOrange就已經拿到了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GreyOrange占據了印度自動化市場90%的份額,一直是鄭勇“比較看重的公司”。

麵對國外起步更早的競爭對手,鄭勇一開始還有不少顧慮,但幾個月磨合下來,根據ACCA的反饋和團隊對GreyOrange產品的觀察,鄭勇發現不管是在案例經驗、價格還是在產品性能上,極智嘉都比國外對手“有明顯優勢”,這一下子讓鄭勇覺得“比較有信心了”,“我們現在覺得全球除了亞馬遜,我們可能是做得最好的”。

創業者言

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遺憾,所以定下“40歲之前創業”的目標

每次拿到投資,都覺得應該是最後一筆,結果越走感覺未來的路越長,享受過程才是創業的真諦

不管在案例經驗、價格還有產品性能上,極智嘉都比國外對手有明顯優勢

(責編:渠麗華)

最後更新:2017-11-09 08:33:52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顛覆傳媒業:催生10種新崗位
  下一篇:go 在武漢,人工智能幹不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