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0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教會孩子從0到1?

之前寫的文章《馬雲:如果還這樣教孩子,30年後,他們將找不到工作》,其實感觸挺多的。當時有朋友跟我說,都知道人工智能將來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適應這個改變呢?我對她說,人工智能擅長做的是從1到100、到1000、甚至到10000,但是人類擅長的是從0到1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孩子如何從0到1,這樣他們才能適應未來的改變。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孩子從0到1呢?前天,憨媽看到一個朋友發的朋友圈,那個朋友的女兒一邊讀高中,一邊創業做了一款APP,然後大受媒體的好評,報紙的整版都在報道這個孩子的創舉。

(朋友孩子的媒體報道)

當時憨媽看到後就非常振奮,跟我說,“等憨憨大一點,也讓他一邊上學一邊創業吧”,但說完後她又猶豫了,“怎麼才能讓娃有創新意識呢?”

說實話,我現在也在努力培養著孩子的創新意識,也希望他能夠從0到1,雖然我並不奢求他能成為紮克伯格那樣的少年天才,做出Facebook這樣偉大的網站,但希望他能在未來人生發展裏順應世界的發展潮流,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而不是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學會從0到1,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點:

注意觀察生活,發現問題

有問題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前幾天看到的一則新聞讓我很受啟發,說加州有兩個高中生,他們發現街道上經常有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風餐露宿的非常可憐,於是他們想為什麼就沒有一個地方讓他們居住呢?後來他倆跑了慈善機構、拜訪了政府部門,得到的答複都是說建造一個收容所造價太貴了,他們實在經費有限,沒法幫助這麼多流浪漢。

於是兩個孩子就想,有沒有可能用最少的錢,建造一個簡易的收容所呢?說幹就幹,他們專門研究了房屋的結構和各種建築材料,於是選用了木質框架和金屬板,做了一個可以隨時隨地、拆卸組裝的微型房屋,可以給流浪漢做臨時住所。

住所設計的是三角形形狀,這樣盡可能的省材料,

裏麵能放一張床,地上還鋪著地毯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不僅如此,為了隔熱,設計者在木質框架和外部金屬板之間,還留有一定的獨立空間,

這個小房子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可以在任何地方組裝使用,而且價格很便宜,成本能控製在1000美元左右。但是兩個學生並不止於此,他們未來還準備升級成高密度聚乙烯(即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簡稱HDPE)塑料,這樣能進一步壓縮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為此,這兩個學生專門創立了一個網站,用來推廣這款移動式的臨時小屋,並在到處尋找風投,想融資來升級產品並市場推廣。

當時我看到這個故事就很受觸動,那兩位學生將這個0到1的創新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的這段經曆至少給了我2點啟發:

一、注意觀察生活,發現問題

那兩位學生非常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而且非常有愛心。他們就敏銳地捕捉到了流浪漢這個社會的痛點。為什麼他們會無家可歸?政府為什麼沒法提供幫助?這裏麵存在什麼問題?經過層層探索後,他們才發現了問題的本質,就是建收容所太貴,政府缺乏那麼多的資金。

因此,如果想教會孩子從0到1,那麼首先得教會孩子學會觀察生活,多想想為什麼,這樣才能啟動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前段時間我遇到一件事情就挺有感觸的,有一次憨憨外公在推憨妹的嬰兒車,突然發現怎麼推起來很費力啊,方向控製很不好,然後一邊推一邊抱怨說這個嬰兒車質量太不好了 …

憨憨聽到後也推了推,發現確實方向控製很不好使,但他倒是沒抱怨,蹲下來研究輪子,然後發現了問題,他說輪子有點蹊蹺,可以轉動的小輪子放在了後麵,而不能轉動的大輪子卻放在了前麵。後來他把推車的推杆換了一個方向,讓小輪子放到前麵問題就解決了。

為什麼輪子的方向不同,差距就這麼大呢?他當時對輪子就充滿了興趣,於是我趁熱打鐵,教他輪子的原理,我帶著他觀察汽車,我轉動方向盤,讓他看是哪個輪子跟著轉?是不是4個輪子一起轉呢?我又帶他去看超市購物車,看看它的輪子是怎麼動的?我還給他看了三輪車,觀察一下三輪車是哪個輪子來控製方向?… 經過這麼多觀察後,讓小家夥明白了輪子控製方向的原理。

上麵那個隻是一個小事例,我們平時和孩子相處中,有太多可以值得探索的地方,讓孩子善於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問題,這是我們激發孩子創新意識的關鍵。

二、發現問題後去解決問題

光是會觀察還沒用,可能有99.9%的人能發現問題,但是隻有0.1%的人會想到去解決問題,而我們就要鼓勵孩子去做那個0.1%。

就像前文那兩個高中生一樣,他們發現流浪漢所帶來的問題這隻是第一步,估計每個人都覺得流浪漢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沒有人想到去解決。而這兩個孩子卻在尋求解決之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第二步,也就是如何解決這個流浪漢住所問題上。

很有意思的是,你會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光靠現有知識往往不夠,孩子需要不斷地學習,甚至要跨界研究。你能想象兩個高中生自己繪製建築圖紙嗎?你能想象他們能鋸木材、定製金屬板、搭房子嗎?你能想象他們在投資人麵前路演去拿風投嗎?所有這些,都是靠兩個孩子後天的學習和努力才實現的,這也大大超出了高中生的知識能力範疇。

所以,我們在鼓勵孩子發現問題的同時,更要激勵他們多動手去嚐試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到一個新的領域從零開始去研究。突破自己的領域從零開始,這需要勇氣,但卻代表了更多的機遇。

如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會屬於跨界領域,而未來更是這樣。

我有一次和朋友感慨,說我做這個公號不是因為我能寫,我的文筆和絕大部分的媽媽比起來實在是太太太一般了,而是因為我跨界了,我可能是程序員裏麵最能寫的,但是在文人裏麵又最能編程的,所以這也就決定了我奇葩的存在。

記得馬化騰2年前在港大做了一次演講,說到騰訊的成功,馬化騰說,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優秀,而是因為他們跨界了。當年創業的時候,馬化騰是因為他既懂互聯網,又懂通訊,所以才研發了OICQ這個產品(80年代左右出生的都記得,這是QQ的前身),要知道最早OICQ的中文名是網絡尋唿機,是將通訊領域的BP機很多理念融合進去的。後來騰訊一發不可收拾,頻繁跨界,做遊戲是跨界,到如今做微信理財的互聯網金融,這更是跨界。

因此,未來的成功離不開跨界。我們要鼓勵孩子多研究,多嚐試,尤其是激勵他們到陌生領域裏去挑戰未知,雖然道路很曲折,前途會迷茫,但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希望!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從0到1地去創新是一個企業、一個民族的靈魂,曾經的雅虎如日中天,但現在落寞地被收購了;曾經的微軟不可一世,但現在轉型是舉步維艱;曾經的諾基亞傲視群雄,但現在都快銷聲匿跡 …

我見過太多企業的起起伏伏,不要看Google、Facebook、阿裏巴巴現在如何輝煌,但10年後、20年後,一定會有新的弄潮兒挑戰他們的龍頭地位。而那時你的孩子或許就是那個讓昔日巨頭戰戰兢兢的新生力量。這時候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原來你在孩子童年時就注入的創新基因,鑄就了孩子從0到1的那片輝煌!

憨爸在美國

矽穀工程師爸爸,分享美式教育理念和資源,專注於英語、數學、科學啟蒙,一定讓你腦洞大開喲!

微博:@憨爸在美國

最後更新:2017-10-08 03:53:30

  上一篇:go 照片出賣了你!很快,人工智能就能識別性取向和智商了…
  下一篇:go 智慧型酒店登陸西安 機器人領路手機控製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