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42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贝尔机器人王作冰:人工智能“上半场”的教育新蓝图

创创导读

从1984年上海科技馆中“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社会中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得益于教育的重视和普及,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随着“互联网+”渗透入各领域,教育行业的思考者与创新者也在积极探索发展新方向。贝尔科教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作冰将目光锁定在教育,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时代里的全新创意科教体系。

王作冰是长江创创社区学员(百度长江学堂二期)。他在2011年创立了贝尔科教集团, 2014年开始重金投入教育机器人和游戏化学习平台的研发开创“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教育模式。2017年11月,经过一年的二十多个版本精心迭代打磨,贝尔编程线上课程即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机器人儿童培训的先行者,在人工智能的上半场中,王作冰绘出了一幅教育新蓝图。

创意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人工智能的上半场,创意科教必将引发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教育革命。”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累积与铺垫,加上AI所具备的深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在记忆和逻辑上的强大优势恰好弥补了人类的弱势,使其逐步渗入电子商务、媒体、医疗和交通等多个领域;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新融合已经初具规模。

在王作冰看来,工业时代是让农民变成工人,信息革命让白领成为主流,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下,AI技术取代由人工完成的标准化、重复性工作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信息,已经迎来了一个临界点,也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下人与万物互联,这种变革正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推动力量。人工智能时代必然引发新一轮的工作革命,这个热潮至少会持续10到20年;而处在风口的我们,更加需要前瞻性的思考。”

为什么将目光锁定在教育上?王作冰认为这是一场情怀与商机的融合

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说,授课需要进行大量诸如备课、批改作业、出题阅卷等重复性工作,创新性并不突出,因此无法吸引优秀乃至顶尖人才,资源稀缺与不平衡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取代教育行业中的重复性工作,教师就可以更加专注于教学创新、情感关怀等方面,优秀人才将被吸引进来,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青少年教育,事实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它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学生,但付费决定权却基本掌握在家长手中。在“知识付费”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的当下,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消费习惯也更加稳固,这便形来教育行业的新蓝海。如果存在高效又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并且能够广泛推广,一定能够将传统模式中的用户与资金吸纳进来,在教育行业的版图中占据制高点。

创想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慢慢向“人工智能+”转型,AI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入也日趋紧密,“人工智能+创新科教”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对于王作冰来说,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就是新型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最好运用

“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是90后,他们从童年开始就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起成长,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也与互联网相匹配。他们创造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生活方式,利用互联网解决社交、工作等各类生活需求,也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主力军,符合他们的企业文化包括谷歌、Facebook等。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

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是10后的新生代,他们与人工智能一同生长,思维与逻辑将会与人工智能相匹配,未来也将利用智能机器进行高效工作。因此,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的逻辑是:让孩子从小与机器一同玩耍,熟悉智能机器,长大之后浸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兴生活方式,利用智能机器进行高效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考虑两个问题:“如何与人工智能竞争”“如何与人工智能合作”。

“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我们对AI有足够的认识,包括它的功能与瓶颈,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如何与人工智能沟通和交流。”王作冰“将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贝尔科教在做的就是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让每一个小朋友提前10年到20年接触人工智能,开始和机器打交道,锻炼他们应对下一个时代的技能。

在贝尔的学龄儿童教育中,就有一定比重的编程内容。王作冰认为,AI的应用实际上就是由程序、数据、算法组成的,它的应用目标就是提升效率、解放人力、降低成本,这也是编程的本质所在。在人工智能时代,与编程相关的内容将随处可见,而且编程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就像是如今我们不用互联网就要被时代淘汰一样,人工智能时代内掌握编程的技术十分重要,孩子从小掌握这种思考问题的逻辑,对他们之后理解和应用AI有着不小的价值。

人工智能贝尔机器人

创新

真正投身教育领域,王作冰将自己定位为“应试教育的坚决反对者”,身体力行地探索新兴教育模式。

在王作冰看来,应试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非教育本身所需;目前的教育体系是延续200多年前确立的学科制,主要目的是培养工业时代劳动力,因此重视的是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这并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例如团队合作、好奇心、创造力、人际交流等各类素质,而这种素质教育,需要在AI辅助下以“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模式完成。

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但学习本身需要环境与氛围,因此才会出现线下教育效率低下、线上教育用户留存率低的状况。基于两种顾虑,王作冰将北美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引进了贝尔机器人教育,并做出了两个关键的改变: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从大而全的平台模式走向细分领域。

“一方面,教育本身是反人性的,良好的浸入氛围才能督促学生进行知识汲取,所以线下才是教育的未来,而线上的东西只能作为提高效率的辅助工具;我们要更加注重线下场景的创新。另一方面,教育这个行业领域非常大,新的变革不可能一下铺成,因此必须向细分领域深挖才跑得通,儿童教育领域家长的付费习惯非常强,从这一领域入手更易打通。”

因此,贝尔科教将重心锁定在儿童科教领域,使用了线下门店和线上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将“上好每一堂课”作为线上课程、线下门店和机器人产品的核心所在。在王作冰看来,虽然这种“重”模式带来了更高的管理压力和成本,但是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轻松、高效地获得并运用新知识,因此才能保证产品的稳定与持续性,形成用户存续与扩张。

更为开放和普及的贝尔编程课程,将于今年11月全面上线。王作冰希望让孩子不只是AI时代的消费者和使用者,而变成创造者。他希望通过搭积木一般的可视化编程和可实际应用的文本编程覆盖4-15岁人群,同时关联工程、数学等STEAM内容,给孩子打开计算机科技的大门,带领他们循序渐进地了解计算机背后的原理知识。

“工业时代我们强调IQ,是人与物的关系;信息时代我们强调EQ,是人与人的‘共建’;而在下一个由人工智能组成的时代里,AIQ,也就是人能否能够和智能社会打交道,将变得极其重要。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这套游戏化的课程,学会从“上帝视角”去看待游戏 , 从“用户视角”去思考问题。”

互联网时代加速了社会变革的步伐,技术与思想在交叠影响中不断更新着时代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的上半场已经开启,我们期待着新的教育蓝图成为现实。

最后更新:2017-11-01 19:11:02

  上一篇:go 唐骏:人工智能学习已经进入全新阶段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是否会全面取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