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7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國務院說中小學要開人工智能課程,人工智能這麼火,未來老師會被取代嗎?

您知道嗎?國務院說了,要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這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件、遊戲的開發和推廣。

前不久,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馬雲也曾說:如果教育理念不改,未來,孩子們將競爭不過機器。

人工智能正在悄然引發一場“教育革命”,它給教育帶來機遇與挑戰,同時也給老師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一些學校和老師先行先試,把人工智能引進了校園,這也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有人覺得人工智能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知識,它們將是最有水平的老師;也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無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和情感溝通,它們不能取代老師。

眼下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師”這一職業將要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各位老師,您認為新技術的變革會對教育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學校會不會消失?教師會不會被取代?

中小學需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

麵對人工智能,有些孩子對這個新生事物並不了解;有些孩子感興趣,卻無奈沒有機會接觸和參與。這不,國務院給廣大學生送福利了,《規劃》指出要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給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的平台。

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規劃》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件、遊戲的開發和推廣。

支持開展人工智能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創作。鼓勵科學家參與人工智能科普。

發展智能教育

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係。

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

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於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台。

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麵的教育分析係統。

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製化。

人工智能進校園並不是啥新鮮事

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就校園來看,目前已經有不少學校先行先試,將人工智能引入校園,開啟人工智能課堂實驗,類似的新聞報道也逐漸見諸報端。

能同孩子對話、理解孩子心情,這個呆萌機器人不簡單

據媒體報道,2016年12月27日,中關村第一小學引入“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胖。當天,中關村一小五年級8班的30多名孩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巍的帶領下,與呆萌的機器人“小胖”進行互動。

在40分鍾的互動講課環節中,孩子們被機器人小胖的英語跟讀、投影播放、自建地圖等“能力”迷住了,七嘴八舌地和小胖互動,小胖忙得團團轉。課程結束,他們還圍著老師不斷地詢問小胖的功能和價格。

小胖是進化者機器人公司為孩子打造的家庭服務型機器人,研發團隊在設計之初,就將家庭場景中的AI應用視為核心體係加以研發,小胖可以真正聽懂並理解孩子的心情。

進化者機器人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巍說:“如今,機器人小胖不僅已經可以順暢實現同孩子的對話,甚至還可以通過孩子給他下達的命令,加深對孩子行為習慣和喜愛的認知。並且通過在日後的互動中增加或減少相應內容比重,起到孩子行為培養的作用。”

新技術顛覆傳統教學模式

安徽合肥八中在教育信息化探索上一直走在前列。今年5月10日,有記者走進合肥八中的“智慧課堂”,在這裏,學生英語口語測評、作業布置批改、分數統計、教案分享都變得“智能化”,大班教學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變得更加“個性化”。

高一學生楊益冉現場為大家演示閱讀了一段英語,智慧課堂係統立即從流暢度、發音、準確度等多個維度給出測評,幫助她提高口語。“以前我們很難布置語音作業,由於采用大班教學,沒辦法對每個學生的口語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導致中學生中‘啞巴英語’現象嚴重。如今技術代替我們老師,充當起學生們的貼身助教。”許江江是一名英語老師,她告訴記者,如今的智慧課堂跟以前“一支粉筆”走天下的傳統課堂在教學效率和師生互動上不可同日而語,“真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

“我們上地理課,老師經常要畫地圖,寫板書,課堂上花費很多時間,現在老師提前做好課件,課前就發給我們預習,課後把電子板書分享給我們,課堂上沒聽懂的還可以回看。”高一學生朱悅嘉說。

“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教育信息化,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提高教學效率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上的作用。”合肥八中校長王建明說。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老師們怎麼看?

@寧寧:互聯網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但教師卻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了。

@獨來獨往:人工智能這麼受好評,是不是意味著教師都可以下崗了?

@小刺蝟:人工智能可以解答學生的各類問題,看來教師不給自己“充電”都行不通了啊,隻有開拓知識麵,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

@小海螺:雖然人工智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專業的教學方法,但是他無法替代教師教給學生“美”,無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人工智能到來了,老師你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將越來越走向“精準教育”

中教君看到過這樣一段表述——

對於“學校”而言,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同樣具有生存危機,它未必會“脫胎換骨”為大小不一的“學習中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這座“孤島”會在信息技術帶來的開放中,與外界的聯係愈加緊密。學校空間的利用率、學校時間的彈性化也會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在於,學校的功能和作用將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走向“精準教育”,通過“精準定位”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精準服務”。

例如,有家長問學校:“我”的孩子想成為一個哲學家或物理學家,你們可以做些什麼?學校應該告訴家長,“我們”有什麼獨特的環境,有什麼教師、什麼課程、什麼方法等,可以幫助這個學生成為他希望的那類人。如果學校無法提供這樣的“精準服務”,至少可以告訴家長,“我”有別的“精準服務”,有助於孩子成為什麼類型的人才,如服務型、善用AI型、創意型、領袖型等。

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最根本的變化,學校不再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真正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同樣是“準備”,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準備是“精準準備”,與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的“精準特色”有關,這樣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人工智能時代,更注重培養人的能力

在學習目標上,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普遍目標。它的重點不再是習得為將來從事某個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而是擁有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並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標,它與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有關,是真正的“學以為己”。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體係,而不隻是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化知識體係。

在學習資源上,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來源與途徑,不再局限於教師與課堂。學生會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尋找學習資源,也不再拘泥於製度化、固定化的“課堂時間”。

人工智能時代,課堂能更精細、精準地了解學生

人工智能時代的課堂,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更加精細、精準地了解學生特點、個性和需要,更好地了解更“真實”的學生和教育。

例如,教師運用一個軟件大致可以知道哪一個知識點、能力點、方法點學生會了,什麼還不會;利用英語語音分析智能軟件,學生跟隨軟件講一句,軟件馬上一點一滴地幫助教師指出學生的發音問題在哪裏、怎麼改等。

人工智能時代下,教育的變與不變

智能時代的到來,似乎給一些人、一些行業帶來了恐慌,機器都這麼智能了,還需要人類做什麼?什麼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有人說,決定教師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質,是學生的需要,是貫穿其中不變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

首先,教育的本質不變。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教育是為成人、育人而生的,不論何種時代的教育,概莫能外,教育是人的權利,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全社會的公益事業,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變這一真諦。

其次,學生成長的需要不變。學生的素養與能力不會自動發生,也不能隻憑自學養成,學生的成長始終需要“教師”這樣的引路人、互動者、對話者、幫助者和陪伴者。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最需要承擔的角色。

最後,教師的工作責任不會變。機器是人創造的,不可能培養人的,人需要人來培養。在課件裏麵畫一個圓,學生看這個圓沒有感覺;如果是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或者是什麼,學生就非常有感覺,這就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同時,教師的知識魅力、人格魅力,永遠是學生的榜樣,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

其實,除了以上的三點,教育不會變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教育不等於簡單的“學知識”,教育更要立德樹人,要注重對人品德的培養、素質的提高,以及通過在學校的學習,體驗一切作為“人”的感受,比如自信、溝通、提問、分享等等,而這都是人工智能不可完成的。

各位老師,在技術變革時代,麵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您認為教師應該如何重新定位?教師應當如何傳道授業?

觀點征集

第33個教師節馬上就要來到了,

在這個屬於教師的節日到來之際,

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下,

我們重新審視“教師”這一職業,

要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馬雲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講中提到,

要去擁抱智慧,而不是僅僅占有知識。

如果教育理念不改,

未來,孩子們將競爭不過機器。

當下,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互聯網技術

正悄然引發一場“教育革命”。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

我們要怎麼做一名老師?

這個時代,“好老師”的標準又是什麼?

中國教育報微信、中國教育報聯合好老師微信向您征稿——

技術變革時代,如何做個好老師?

優秀觀點不僅有機會在中國教育報微信、好老師微信發表,

還有機會在教師節當天,

刊登在中國教育報的教師節特刊上

具體投稿信息

征集內容

技術變革時代,如何做個好老師?在互聯網影響著每個人的時代,在信息技術影響著每個人的時代,您認為“好老師”的標準是什麼?教師如何傳道授業?怎樣才算與時俱進,做個好老師?

投稿要求

1、所有投稿作品必須原創,切勿抄襲。

2、作者身份不限,但投稿人必須標明身份、姓名、聯係方式,否則無法刊發。

3、要有觀點,不要言之無物。

4、字數不超過600字。

投稿方式

郵件標題格式“互聯網+教育+您的作品標題”

文內注明作者名字、身份及聯係方式。

截止日期

即日起至9月8日17時

如果你有自己的思考、

或者你有親身的實踐,

歡迎踴躍參與!

為了給大家提供最大的便利,

我們專門為大家組建了一個群,

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讓思想碰撞!

最後更新:2017-09-05 08:41:13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促進檢察監督與業務協同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如何看“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