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機器人
人類已經無法阻止!人工智能的十個重要裏程碑
來源:騰訊數碼
人工智能(AI)其實不算是一個新的話題,其實從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引起廣泛關注。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各種科幻電影、小說中的機器人和超級計算機,都是人們對人工智能形態的一種憧憬。
進入21世紀,計算機技術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已經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服務機器人、手機語音助手、雲計算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在很多方麵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那麼,人工智能究竟是怎樣一路發展過來的,看看下麵十個裏程碑式的事件就了解了。
神經網絡的誕生
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這個名詞在1943年被提出,對於人工智能發展方向起到了重大作用。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兩位科學家提出這個概念,讓人們了解到計算機可以如人類大腦一樣進行“深度學習”;而如今,幾乎所有的AI算法均可實現一定的邏輯、學習能力,也印證了神經網絡的概念。
AI的名字
神經網絡概念提出之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才真正誕生。1955年8月31日,John McCarthy、Marvin Minsky、Nathaniel Rochester和Claude Shannon四位計算機科學家、認知科學家正式提出“AI”概念,其中John McCarthy更是被後人尊為“人工智能之父”。
“Backprop”的到來
1969年,“Backprop”(反向傳播算法)被提出,成為機器學習史上重要的算法之一,並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主流。這種算法的獨特之處在於映射、非線性化,具有很強的函數複現能力,可以更好地訓練人工智能。
語音助手興起
說到蘋果Siri、亞馬遜Alexa等語音助手,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但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學院便開發出了一個計算機心理治療師“ELIZA”,能夠與人類進行對話,並且在一段時間內獲得用戶的認可。
“奇點理論”
這裏所說的奇點理論並非是廣義上的,而是Vernor Steffen Vinge在1993年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推廣的理念。簡單來說,作為硬科幻作家的Vinge認為機器人和AI會在某天超越人類,甚至終結人類社會,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奇點”。而支持Vinge說法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著名的“鋼鐵俠”Elon Musk。
自動駕駛汽車到來
1986年,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便開發出一輛配備攝像頭、智能傳感器的自動駕駛汽車,雖然笨重但已經可以在街道上行駛。而如今,幾乎所有科技和汽車廠商均將自動駕駛技術視作汽車工業的下一次革命,不論是穀歌、蘋果還是福特。
超級人工智能計算機
1997年是人工智能大豐收的一年,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戰勝世界國際象棋冠軍Garry Kasparov,讓人們見識到了AI的威力。
AI繼續戰勝人類
繼深藍之後,IBM的AI超級計算機沃森,在著名的智力競賽節目“Jeopardy!”中戰勝人類獲得冠軍,累計獎金達100萬美元(人類選手僅為30萬),再一次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AI比人腦更快、更聰明。
AI居然也是“貓奴”?
2012年6月,穀歌研究員Jeff Dean和Andrew Ng嚐試訓練一個由1.6萬個處理器組成的巨大神經網絡、從1000萬個未標記圖像中找出關聯內容。結果,該AI非常喜歡貓科動物,能夠自主標注出相關圖片內容,似乎AI和人類一樣,都會對可愛的貓咪產生興趣。
再次戰勝棋類冠軍
繼IBM深藍之後,穀歌研發的AI AlphaGo,在2016年3月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在石,這場對弈吸引了全球6000萬人觀看。2017年,升級版AlphaGo對戰新晉世界圍棋等級分第一的柯潔,再次獲勝,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威脅論”的關注。
最後更新:2017-10-08 07: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