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2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將改變我們變老的方式

幾年前,當我和一位行為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在紐約共享晚餐時,我試圖論證即將在中國興起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潮流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動亂,畢竟將會有大批人失去工作。Kahneman打斷了我,“要知道,如果機器人能夠及時在中國發展起來,那是整個中國的幸事。”

我很困惑。在過去的十年中,我一直在報道人工智能如何進入職場並且將要代替藍領,甚至白領的工作。但那個晚上,Kahneman向我展示了AI自動化很少被人注意到的另一方麵社會影響。正如他指出的,中國正在迅速老齡化,其一孩政策將會使得適齡勞動力逐漸減少。據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勞動力將會減少到7億人,那比2012年的人數減少了23%。

當我開始自己探索Kahneman的理論,我開始意識到老齡化將不隻是中國的問題。在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表明在2020年以前的某個時間點,美國65歲以上人口將大於其5歲以下人口數量。亞洲其他部分也在經曆迅速的老齡化,歐洲也不能幸免。還好,即使美國在迅速老齡化,但是其移民政策保證了其勞動力數量。當整個世界(除了非洲和中東的一些國家)的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遏製的趨勢。

從全球來看,80歲以上的人口將在這個世紀中期翻番,而到這個世紀末這個人數將會是現在的7倍,緊接而來的,是對護理人員需求的大幅度增加。

日本早已了解到這一人口趨勢,並且走在護理機器人研發的世界前沿。但是美國好像還對這一趨勢熟視無睹。不久前,我受邀到蘋果總部為一群機器學習研發者介紹我的新書《與機器共舞》。我提到這個公司的未來是無人駕駛汽車而不是智能手機。就如機器人研究者Rodney Brooks說的那樣,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首批護理性質的機器人。我的論點,卻收到了許多白眼。這些工程師似乎仍無法理解他們一直以來倚重的嬰兒潮時代消費者將會在幾年內逐步成為生活護理的需求者。

雖然一場巨變已在眼前,但公眾對於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科技產品仍然並不是太感興趣。在矽穀舉辦的Aging 2.0大會上,雖然創業者們帶來了不同的科技服務,試圖滿足不同地區人們對於養老的需求,但是總體數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畢竟,主流科技公司仍然並未將老人納入他們的核心市場。

商業化的完全自動的護理機器人的出現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研發。近期更可能出現的是傳感器和虛擬助手結合的智能係統,幫助老年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在斯坦福大學,醫學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就已經開發出了一套係統,運用紅外線攝像機來探測老人是否摔倒了。

雖然真正的護理機器人仍未出現,但是關於我們是否真的要用“富有同情心的機器”來取代真人護理者已經引起了一場具有爭議的辯論。其高潮要數2014年發生於UC San Francisco的老年病學教授Louise Aronson和北卡大學社會學家Zeynep Tufekci之間的爭論。

Aronson指出,真人護理者的缺口越來越大,我們需要盡早研發出可以照顧人類,陪伴孤獨人群的機器人。作為回應,Tufekci認為一個倫理社會需要通過提高護理人員工資的方式類鼓勵年輕人更多的和老年人接觸。“我們需要為我們將要將孩子和老人交給金屬和軟件料理而感到羞愧,”Tufekci寫到。

Tufekci的解決辦法顯然有著更為高的倫理價值。然而,當美國家庭不斷分解成更小的組織形式,我們已經習慣了由機構來照顧老人。更明顯的是,當護理已經成為了隻需要由底層移民完成的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工作時,我們很難說服美國社會大幅提高護理人員的工資。

從另一方麵來看,當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年輕人不願意照顧老年人,並且隻將他們放在電視和其他護理設備中任他們老去的社會時,增強現實帶來的虛擬助手會不會是更好的養老選擇呢?研究表明,多與人接觸可以減少癡呆的發病率。那麼如果研究者發現和AI智能助手交流或是通過網絡和並不在身邊的家人交流可以產生同樣的療效,我們是否還同樣地抵製AI護理呢?

Siri, Cortana和Echo的廣泛使用,表明對話已經成為了我們和計算機以及網絡交流的主要方式。而這對老年人來說,是可以極大提高他們獨立生活能力的好事。

幾年前,我寫了一篇關於微軟在中國研發的智能助手小冰的報道。和Siri不一樣的是,小冰是一個旨在和人聊天,為人帶來陪伴感的chatbot。它立刻引起超過四千萬人的興趣,這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平均每月和小冰交流60次以上。同時,許多人明顯和小冰產生了情感上的鏈接。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用戶發送了“我愛你“。微軟研究者因這些反饋而感到非常驚奇。

但是,當我和中國工程師Michelle Zhou聊天室,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想法。在她看來,當中國人類到美國時,會明顯地感到孤獨,尤其是他們開始將中國親密的人際關係和美國比較時。所以,在中國,小冰收到的反饋和美國的非常不同。

近期,作家Nicholas Carr在一篇論文中攻擊Siri和Echo軟件係統,認為它使得人們更加孤獨和隔絕,隻能陷進網絡衛兵的監控中不能自拔。但是也許我們可以有一個中間地帶,也許在將傳感器和對話係統網絡和真人護理者聯係在一起時我們可以走出一條人道主義的道路。

如今,我們已經有了TaskRabbit,一個允許人們雇傭他人完成奇怪任務的網站,和Lyft,一個方便的叫車係統,使得想要在家裏待得更久一點的老年人得償所願。或許,在我們研發出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之前,我們需要設計保證老人可以安全行駛的法規。也許我們將從一個年輕人玩著各種電腦遊戲的社會變成一個需要保證老年人可以隨時由增強現實鏈接的社會。而我們可以通過科技讓他們可以足不出戶,走遍世界,給他們一個更加有質量的老年生活。

AI的社會影響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尤其是我們是否以為了更多人生活地更好而發展它。在1962年,計算機研究先驅Douglas Engelbart將AI稱為“增強人類智能”。在他的世界,人類站在各種科技係統的中心,而這是我們可以想到的迎接AI到來的最好的方式。

最後更新:2017-10-26 03:27:04

  上一篇:go 機器人世界觀IP並重 三大基因為參水猿保駕護航
  下一篇:go 機器人周邊設備控製——PLC簡單案例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