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機器人
中國製造未來方向:人工智能的領域?
伴隨著雲計算、計算機視覺、機器人、深度學習等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正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改變世界”。人工智能先驅、Siri之父諾曼·威納爾斯基曾說過:“中國具備了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的優質土壤和良好要素,中國誕生過阿裏巴巴和騰訊這樣的大企業,就充分地證明了這個觀點。所以中國毫無疑問是在人工智能領域能做出巨大改變的國家之一。”
早在2016年中國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麵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和機器人”均被納入其中。
經過多年積累和攻堅,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在算法、數據等方麵具備領先優勢,一些技術甚至帶來超乎想象的效果。比如,目前機器語音識別能力已經接近或超過人類。然而,人工智能不隻是酷炫,更是要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帶動社會生活便捷高效,推動產生效益。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進入“2.0時代”。簡單來說,新一代人工智能以更接近人類智能的形態存在,並且以提高人類智力活動能力為主要目標,它更緊密地融入人類生活,甚至擴展為人體的一部分。
潘雲鶴說,目前有關專家正規劃“人工智能2.0”的實施方案,計劃於今年上半年發布報告。他建議,布局實施“人工智能2.0”,首先要與重大需求和已積累的發展成果相結合,比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分享經濟、快遞物流、智能手機、智能城市等。
其次,研究內容要圍繞大數據智能、互聯網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係統等新領域。
人工智能2.0”可以影響智能製造,也將推進大數據、跨媒體等領域向更高層次“升級”,因此被視作是中國製造未來發力的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也有相同看法。她認為未來5至10年,社會形態將發展到“工業社會的後時代”“信息社會的中時代”“人工智能的前時代”並存階段,人工智能為智能製造賦能,中國應抓住新舊動能轉化的曆史機遇。
“人工智能2.0”將為工業機器人從“勞動工具”向“勞動夥伴”的演進提供新路徑,“在機器視覺、模式識別、深度學習、感知智能等方麵取得突破,是我們走向‘先進’的關鍵”。
最後更新:2017-08-23 10: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