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7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搶傳統編輯飯碗?學者:“人機和諧共生”是趨勢

從大數據精準推送新聞,到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再到寫稿機器人的一分鍾寫好新聞稿件,人工智能的運用給新聞傳播領域帶來了巨大變化,對傳統的編輯、出版行業也帶來了巨大挑戰。編輯、記者真的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傳統媒體出版行業的出路在哪兒?

11月4日,第13屆全國網絡編輯年會暨2017年數字出版與新媒體研討會在廣西南寧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靖鳴在會上針對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運用的話題進行了探討。

“編輯被人工智能取代並非杞人憂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在大會的主題發言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與自動化編輯相比,傳統編輯的人工成本在不斷上升。報紙的價格在二十多年來沒有提升,而人工成本卻越來越高,且傳統編輯的速度比不上機器人,效率上沒有優勢。在策劃編輯行業中,大數據技術可精確分析圖書市場需求,又比傳統的出版編輯具有優勢。

人工智能與編輯有競爭關係,卻也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人工智能可以將編輯從繁雜的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編輯則可以與機器人比深度、比創意。

“機器人寫出來的新聞是冰冷的,雖然有可能通過算法去改變,但在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做到有創意、有溫度。”因此,匡文波建議,無論是從業傳媒人員還是學術界研究學者,都要把重心放在“創意”上,提升自我的競爭力。

人工智能的優勢毋庸置疑,在新聞傳播領域亦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受眾和傳者所追捧。但同時,由人工智能引發的傳播倫理問題也值得人們關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靖鳴就此有一番冷思考。

靖鳴認為,人工智能率先選擇了同傳媒行業結合,是因為傳媒業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傳播渠道。隨著人工智能在傳媒行業的滲入,傳播倫理問題呈現了不可控製之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聞把關難度增大,虛假新聞和謠言充斥網絡,新媒體的暴力也是客觀存在的。冷漠的寫稿機器人缺乏新聞關懷,人們更容易受到侵犯。”

在這樣的挑戰下,要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傳播倫理失範問題?靖鳴說,新聞工作者應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實現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人機共生”。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工具,在消息寫作和無需“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新聞領域,會取代部分人類記者。一方麵寫稿機器人能有效緩解記者編輯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麵也實現了新聞生產效率最大化。

從傳統媒體時代,到新媒體時代,再到人工智能時代,傳播技術的發展會使新聞傳播形態發生變化。兩位學者都表示,人工智能取代編輯的發展趨勢是存在的,但在可以預示的將來,編輯依然可以發揮主體作用,保住“飯碗”。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作者:張紅璐、實習生趙洋君

最後更新:2017-11-07 04:02:52

  上一篇:go 劉強東:人工智能不是災難,京東將在AI航道上布局新商業!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用於自動駕駛還很遙遠,用於未來農場極飛PK大疆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