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機器人
CES忽略的潛在趨勢:人工智能大爆發不在雲端,而在手機終端
“
CES不是一陣風,而是一個風向。
”
這是FastListening為您準備的第二十一個音頻節目:
作為全球久負盛名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在每年年初都發送出科技產品前沿動向的信號。
2017年CES最強的主題是人工智能的縱深化。有人戲稱,CES2017已變成了人工智能博覽會。而且,在此次CES開幕之前,Alpha Go的升級版Master連克60位人類圍棋界的頂尖高手,讓人類驚唿人工智能浪潮已勢不可擋。
在本次CES上,看到的雖然是自動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等各種炫目的產品,但背後的驅動力都是人工智能,以致有媒體稱“人工智能主宰了本次CES”。
然而,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設備,手機跟隨人工智能的步伐似乎落後了,尚未呈現太多耀眼的亮點。
哪裏有差距,哪裏就有機會。手機廠商卯足了勁擁抱人工智能,因為誰最快開發出領先的人工智能時代手機,誰就可能獲得下一代移動終端的商業先機。
終端VS雲端
手機趕不上人工智能,原因之一在於終端的運算和存儲能力還差一點。
2014年《連線》雜誌刊文表示,圖形處理單元(GPU)芯片的出現,可以用來滿足視頻遊戲中繁重的視覺和並行計算需求,即每秒需要多次重新計算數百萬像素。即,GPU芯片可以並行運行神經網絡,為人工智能的計算和存儲提供基礎支持。
兩年多來,當談及人工智能計算和存儲的時候,大多數還是在聚焦於如何強化雲端的運算能力。而對手機終端的考慮,則基本停留在如何更快、更豐富地采集數據,然後傳上雲端——盡管GPU芯片價格相對便宜,但仍然未能在手機終端高效處理人工智能運算。也就是說,在“一切皆雲”的潮流下,與深度學習相關的處理和計算都放在雲端,手機隻是一個界麵。如果人們想識別一個物體,就要將圖像通過網絡傳輸到雲端,在比對之後再返回到手機終端。
在實際的體驗中,“從手機到雲端,再從雲端返回手機”的過程會存在延時的情況,包括人臉識別在內的高度實時的應用,未來進一步進展將受到限製。因此,將部分人工智能處理能力下放到手機終端完成,成為了一大趨勢,但需要逐步演進。“在人工智能時代,原來的CPU、GPU架構都傻了,需要不斷的技術進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說,在小小的手機端引入具有人工智能運算的處理器並不容易,因為傳統的處理器計算架構很難實現如此高速的運算和低功耗的需求,必須對芯片設計架構上進行大的改變才能支持。
從事手機研發的業界都知道,無論在哪種應用場景,深度學習所需要的運算量都非常大。如果隻用CPU,不僅速度無法支持,功耗也可能非常大。這時候就要采用各種加速器裝置,如集成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圖形處理器(GPU)等——而簡單的集成顯然無法滿足需求,這就需要在架構上進行很多優化。
高通公司對手機端的人工智能做了不少嚐試:其發布的Zeroth人工智能平台,可以“聰明地”進行識別,比如可在手機上感應出一些危險行為,從而作出應對以增強其安全性;高通將驍龍820處理器與Zeroth的軟硬件整合,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和智能攝像頭識別技術,讓移動設備具有學習能力,根據周圍環境變化作出響應。
2016年11月,Facebook副總裁石峰表示,Facebook在愛爾蘭開始測試了新技術,手機上將能夠運行人工智能,即在Facebook應用當中推出了神經網絡,運算都通過手機來完成。
可以說,人工智能的發展此前是在雲端“騰雲駕霧”,未來是在手機終端“一手掌握”。
移動的智慧
智慧始於對話。
在2017年CES,雖然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沒有發表主題演講,他的員工也沒有布置展台宣傳自家產品,但似乎所有人都在討論亞馬遜Alexa。與市麵上的語音助理蘋果Siri和微軟Cortana相比,Alexa是首個通過語音指令驅動的人工智能語音助理軟件——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能夠真正對話的智能。
麵對搭載了Alexa的智能音箱Echo,你隻需要唿叫“Alexa”,就能對已經連接數百個應用的Alexa下工作指令,通過硬件產品Echo快速播放音樂,搜尋網上資料,啟動室內智能裝置或下購物訂單等。Alexa能夠同一時間非常流暢的並行不同工作指令,像在不間斷播放音樂的同時,回答通過網上搜索得到的信息。
這款語音識別產品讓幾乎所有廠家樂於將其掛在嘴邊,也期待與之合作,將Alexa列入各自的產品體係。其中,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其CES主題演講中,發布了華為美國版Mate9旗艦機。與國內版相比,美國版增加了對亞馬遜Alexa和穀歌虛擬現實平台Daydream的兼容支持。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世界——由視聽觸等具化感受組成,未來將逐漸被由數字化世界所取締,而人工智能將成為這場革命中的核心。”餘承東在演講中說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智能化的手機有望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先驅載體,即“智能手機+人工智能=智慧手機”。未來,設備將基於人工智能存在,無論是計算機視覺還是機器人科技亦或是智能化語音,所有的一切均將由人工智能技術串聯。屆時,手機作為重要媒介打破現實壁壘,重新改寫人與人類的衣食住行。
搭載語音助手並非新鮮事物,早在2011年,蘋果的iPhone4s即內置了智能語音服務Siri——但其“弱智能”一直為人所詬病。2016年10月,三星宣布收購由蘋果Siri語音助手項目聯合創始人經營的Viv Labs公司,亦劍指語音智能係統。
但從具體成果來看,華為在“移動的智慧”還領先了幾步:在其EMUI智能感知係統中的深度學習、智能資源調度、動態內存壓縮,以及實時資源清理都體現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特點。
“智慧手機能夠把人類的能力組裝起來,未來手機的嗅覺傳感器、味覺傳感器,可以聞到或嚐到霧霾的汙染——而人類隻能依靠眼睛看見霧霾。”餘承東認為智慧手機的想象無限,當手機終端人工智能的能力強化以後,跟雲端聯動起來越來越能創造目前意想不到的事情。
手機巨頭逐鹿人工智能,意在搶奪高端市場,以收獲更豐厚利潤。“山貓可以抓田鼠來吃,但獅子抓田鼠吃就會餓死。華為投入了那麼多錢來進行技術研發,如果做低端手機,就沒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撐未來的投入。”餘承東在接受《快公司》的采訪時說,華為隻有堅守高端手機市場,才可能獲得良好的利潤,繼而投入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才能引領這個時代。
據介紹,華為在過去10年間的研發投入達到約380億美元。在2016年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華為名列第九,約92億美元,已超過蘋果、思科等巨頭。
“華為的研發投入每年都在增長,2017年預計超過100億美元,按照這個增長速度,我們總會達到第一。”在餘承東看來,當人工智能成為手機的趨勢時,全麵擁抱人工智能才是維持華為手機高端定位的戰略方向。
不管黑獅子白獅子,隻會抓田鼠的都不是好獅子——類比手機廠商,眼前的手機“智能”不夠用了,隻有開發出更智能的手機產品,企業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以華為EMUI智能感知係統為例,一窺未來智慧手機的特點:
1. 人工智能學習係統: 基於智能機器學習算法,學習用戶使用應用的習慣,智能預測用戶在不同時間、場景即將使用的應用,以提前將資源準備到位;
2. 智能資源調度: 即時感知應用的資源需求,根據應用屬性的差異,製定不同的資源調度策略,和麒麟960緊密結合按需實時動態調度CPU、GPU、存儲等係統資源,使各類應用都能得到最佳的資源分配;
3. 動態內存壓縮: 對於低優先級的後台運行程序,會進行動態內存壓縮,快速收回,釋放更多資源供前台使用,確保流暢體驗;
4. 實時資源清理: 不同於傳統的手動資源清理,當手機處於閑置狀態或者在充電時,EMUI 會自動進行資源清理,提高資源有效使用率。
/
文_駱海濤
音頻_夏沉
編輯_夏沉
圖片_來自網絡
/
掃描二維碼關注,獲取更多創新資訊
最後更新:2017-10-08 01: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