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機器人
人工智能來了,我們該怎麼應對競爭?
本文隻摘取了作者部分精華觀點,但仍有6000多字,如果認真理解,相信會非常受益。
一、AI時代該如何學習?
我覺得,人工智能時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
主動挑戰極限:像樓天城那樣喜歡並主動接受一切挑戰,在挑戰中完善自我。如果人類不在挑戰自我中提高,那也許真有可能全麵落伍於智能機器。從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麵向實際問題和綜合性、複雜性問題,將基礎學習和應用實踐充分結合,而不是先學習再實踐。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方法,有些像現代職業體育選手的以賽代練,對個人素質的要求更高,效果也更好。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動的、接受命令式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由機器來替代。
人的價值更多會體現在創造性的工作中,啟發式教育在此非常重要,死記硬背和條條框框隻會“堵死”學生靈感和創意的源頭。雖然麵對麵的課堂仍將存在,但互動式的在線學習將愈來愈重要:隻有充分利用在線學習的優勢,教育資源才能被充分共享,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性才有切實保證。創新工場投資的VIPKid、盒子魚等麵向教育創新的公司,就是大量使用在線教育、機器輔助教育等手段來幫助孩子學習的範例。
主動向機器學習:未來的人機協作時代,人所擅長的和機器所擅長的必將有很大不同。人可以拜機器為師,從人工智能的計算結果中,吸取有助於改進人類思維方式的模型、思路甚至基本邏輯。事實上,圍棋職業高手們已經在虛心向AlphaGo學習更高明的定式和招法了。既學習人-人協作,也學習人-機協作:未來的“溝通”能力將不僅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機之間的溝通將成為重要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學生要從學習的第一天起,就和麵對麵的或者遠程的同學(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機器)一起討論、一起設計解決方案、一起進步。
學習要追隨興趣:通常來說,興趣就是那些比較有深度的東西,所以隻要追隨興趣,就更有可能找到一個不容易被機器替代掉的工作。無論是為了美,為了好奇心,為了其他原因產生的興趣,這些興趣都有可能達到更高層次,在這些層次裏,人類才可以創造出機器不能替代的價值。
二、AI時代該學什麼?
有關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我的小女兒德亭曾經說過一段讓我特別尊重、特別讚許的話。德亭很早就喜歡攝影,她五歲的時候得到了人生第一台相機,並從幫姐姐設計出來的漂亮時裝拍照開始,逐漸拓展拍攝對象,很早就成了一個小攝影愛好者。她中學時很想以攝影作為自己的專業。但我擔心她喜歡攝影隻是為了逃避功課。申請大學前,我反複跟她討論,並提醒她:“你必須想清楚哦!專業攝影師很快就會被淘汰,現在攝影工具愈來愈方便,大家都可以輕易拍出好照片,專業攝影師的優勢會漸漸消失。”
可我沒有料到,德亭很鄭重地說了下麵這段話:“我做過調查了,目前在美國,一個專業攝影師的薪水比記者還要低,而記者的薪水相比其他各行業也越來越低了。可是爸爸,我願意賺比較少的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每次背著沉甸甸的相機出去拍照,回來的時候雖然筋疲力盡,但我卻總是心花怒放。我非常慶幸生活在高科技時代,可以輕鬆擁有數碼攝影以及低成本、大容量的存儲設備,還有無處不在的網絡,這些讓我像一個裝備齊全的獵人一樣,捕捉我所有的感動,然後用心將圖像提取出來。未來的攝影絕對不隻是按下快門,而是要用新的眼光,讓影像產生新的意義。而那絕對不是科技可以取代的。”
每當我思索人和機器共存的未來時,就總會想起德亭的這段話。
的確,攝影技術再先進,照片畫質再好,也取代不了攝影師內心因拍攝對象而產生的感動。這種感動可以賦予風景、人物、靜物、街景以新的意義。即便以後有了人工智能照相機,可以自動幫助人完成捕捉美景、記錄美好瞬間的任務,人的感動、人的審美、人的藝術追求也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攝影如此,其他工作亦如此。我們很難準確列舉,AI時代到底該學什麼才不會被機器取代,但我們大致還是可以總結出一個基本的思路:
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複雜係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於人自身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而且,這些技能中,大多數都是因人而異,需要“定製化”教育或培養,不可能從傳統的“批量”教育中獲取。
簡單來說:
AI可以迅速取代的是在5秒鍾就能決策的工作,但是5秒以上需要深度去思索的工作還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在藝術領域,人工智能目前還是沒有辦法發現美製造美,它隻是協作人類工作的工具。
比如,同樣是學習計算機科學,今天許多人滿足於學習一種編程語言(比如Java)並掌握一種特定編程技能(比如開發Android應用),這樣的積累在未來幾乎一定會變得價值有限,因為未來大多數簡單的、邏輯類似的代碼一定可以由機器自己來編寫。人類工程師隻有去專注計算機、人工智能、程序設計的思想本質,學習如何創造性地設計下一代人工智能係統,或者指導人工智能係統編寫更複雜、更有創造力的軟件,才可以在未來成為人機協作模式裏的“人類代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時,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都去學移動開發,而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後,大家都認識到,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才是未來最有價值的知識。過去三年內,斯坦福大學學習“機器學習課程”的學生就從80人勐增到了1000多人。
再比如,完全可以預見,未來機器翻譯取得根本性突破後,絕大多數人類翻譯,包括筆譯、口譯、同聲傳譯等工作,還有絕大多數從事語言教學的人類老師,都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但這絕不意味著人類大腦在語言方麵就完全無用了。
如果一個翻譯專業的學生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基本的語言學知識,也包括足夠深度的文學藝術知識,那這個學生顯然可以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因為其中涉及大量人類的情感、審美、創造力、曆史文化積澱等,幾乎一定是機器翻譯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
未來的生產製造行業將是機器人、智能流水線的天下。人類再去學習基本的零件製造、產品組裝等技能,顯然不會有太大的用處。這個方麵,人類的特長在於係統設計和質量管控,隻有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才能真正體現出人類的價值。這就像今天的建築行業,最有價值的顯然是決定建築整體風格的建築師以及管理整體施工方案的工程總監,這些能夠體現人類獨特的藝術創造力、決斷力、係統分析能力的技能,是未來最不容易“過時”的知識。
人工智能時代,自動化係統將大幅解放生產力,極大地豐富每個人可以享有的社會財富。而且,由於人工智能的參與,人類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擁有大量的休閑時間。
這個時候,社會對文化、娛樂的追求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未來的文娛產業,總體規模將是今天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那麼,學習文藝創作技巧,用人類獨有的智慧,豐富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創造性解讀去創作文娛內容,顯然是未來人類證明自己價值的最好方式之一。
當絕大多數人每天花6個小時或更多時間去體驗最新的虛擬現實遊戲、看最好的沉浸式虛擬現實電影、在虛擬音樂廳裏聽大師演奏最浪漫的樂曲、閱讀最能感動人的詩歌和小說……作家、音樂家、電影導演和編劇、遊戲設計師等等,一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明星職業。
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很顯然,我們需要去重視那些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覆蓋的領域。包括什麼呢?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我們的體驗。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智能非常獨特的能力。”
三、AI時代的教育要關注什麼?
人類的工作將在AI時代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人們在競爭中,將選擇更好的雇主和工作,同時取得工作技能與深度上的提升,逐漸成為各類專業能手和頂尖人才,甚至最後成為特定領域的首席科學家、最有價值的金牌球員、最受饕客追捧的明星大廚等。但機器也擁有著屬於它的全新定位。
我們要做的是去思考在AI時代來臨之際,如何保留一手的經驗,如何為人類提供成長的空間,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人類共同的未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要注重以下幾個重點問題:
個性化、定製化的教育該如何設計,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如何評估定製化教育的效果?在這裏,我們也許更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忙。當全社會的所有學習者與所有知識傳授者被網絡連接在一起,當所有一對一、一對多的教學活動(參與未來教育活動的甚至可以不完全是人類講師,也可以包含機器講師)的數據被實時采集起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這個大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智能分析,幫助人類教育設計者總結得失,監控教學質量,調整課程設計,甚至與人類協作,共同設計新的教學體係。
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續化?最有效的再培訓和再教育體係是什麼?未來人類有充裕的時間思考自己的興趣、目標,未來人工智能的普及也給人們轉換工作提供了足夠的機會(對於主動尋找新目標的人而言)或壓力(對於因機器而被迫轉換工作的人而言)。
那麼,當一個人希望開始下一個人生階段的時候,我們的教育體係能否順利接納這樣的人,並幫助他完成再培訓?我不相信純粹的商業驅動可以做到這一點。社會各層麵的積極參與,尤其是社會福利層麵的保障,對這一點至關重要。
教育體係的設計必須更早、更充分地考慮全社會的公平性。利用極度完善的互聯網資源和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有可能真正做到高質量教育無差異地普及到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這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上,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但在線教育、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組合,也許就是解決教育公平的最佳技術方案。
在一個完全定製化的教育體係裏,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他的興趣,連接到最適合的老師,享受完全為自己量身定製的課程,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這看起來是一個夢想,但它指明了一個合理的方向,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道路上,也許很多困擾我們多時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在技術的幫助下,獲得最大的自由,體現最大的價值,並從中得到幸福。
四、有了AI,人生還有意義嗎?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機協作隨處可見,人類有大量的空閑時間,或者沉浸在高水準的娛樂內容裏,或者追隨自己的個人興趣,或者幹脆無所事事。在這樣的時代裏,壓在每個人肩頭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會小很多,人生經曆、人生目標以及人的價值觀會前所未有地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那麼,在這樣一個人類曆史上從未經曆過的嶄新時代裏,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過完一生才最有價值呢?我們會因為機器代勞了一切,而變得像《機器人總動員》裏的人類後代一樣懶怠、肥胖嗎?
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因科技發達而懶怠、肥胖的人類後代
悲觀者說,AI既然可以在不少具體的工作(比如圍棋)上做得比人類更好,學得比人類更快,那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AI既然可以在許多工作中取代人類,那麼,人類的價值該如何體現?
樂觀者說,超人工智能還遙遙無期,AI與人類協作才是未來的主旋律。AI對於人生意義的挑戰主要源於人類自身的心理感受。如果我們能在農耕時代接受騾馬作為人類的合作對象,在現代社會接受機械、車船與人類共同協作,那為什麼不能在人工智能時代接受AI這個好幫手?
我們的時代,正進入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麵:隨著科技進步,AI技術將在大量簡單、重複性、不需要複雜思考就能完成決策的工作中取代人類。汽車將不需要人類來駕駛,人類翻譯的工作將逐漸消失,人類交易員目前已開始被計算機取代……可能產生的失業問題必須有解決方案。
人類社會如何接納在AI時代失去工作的人?人類曆史從未像今天這樣複雜、玄妙。AI將創造更多的財富,也必然創造出大量新的工作崗位——更多的人可以轉換到新的崗位,或與智能機器協同工作,大多數人可以因社會財富的豐富而選擇更加自由的生活,還可以依賴於全新的社會福利體係。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麵臨著抉擇:到底是要做一個天天領著政府福利,躺在家裏玩遊戲,身形如電影《機器人總動員》裏的人類後代一樣臃腫的廢物,還是努力適應新時代,學習新知識,重塑自己在AI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大踏步向前走?
美劇《西部世界》是如此定義人類的進化和發展的:
人類進化的原始動力靠的是自然界對各種進化錯誤(變異)的選擇,優勝劣汰。當代科技發達,人類因變異而得的較低劣的生物特征也會被技術保全下來,進化動力已然失效。因為進化動力失效,人類也就失去了進一步進化的可能,總體上隻能停留在目前的水準——人類必須不斷思索自身存在的價值,尋找生物特征以外的生命意義。
我覺得,基於生物特征的進化也許快要成為過去時,但基於人類自身特點的“進化”才剛剛開始。
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我們有感情、會思考、懂生死。而“感情”、“思考”、“自我意識”、“生死意識”等人類特質,正是需要我們全力培養、發展與珍惜的東西。
《真實的人類》裏,合成人曾說:“我不懼怕死亡,這使得我比任何人類更強大。”而人類則說: “你錯了。如果你不懼怕死亡,那你就從未活著,你隻是一種存在而已。”
這兩句對白讓我深有感觸。我患癌症治療期間,有一次化療結束,我回台北家中休養。其時,台北剛剛入秋,陽光和煦,暖意融融。我的心情好極了。台北街頭,處處綠意盎然。車子載著我在路麵輕快駛過,窗外樹影斑駁,美得像夢一樣不真實。我不禁在心裏輕歎:“活著真好啊!”自罹患癌症以來,行過死蔭的幽穀,重覽人間的芳華,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體驗到夢境般的美好感覺。
這是人與AI之間的另一種質的不同。AI無法向人一樣解悟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內涵,AI更無法像人一樣因高山流水而逸興遄飛,因秋風冷雨而愴然淚下,因子孫繞膝而充實溫暖,因月上中天而感時傷懷……所有的這些感觸,隻有人類自己才能感受得到。也恰恰因為人類的生命有限,才使得人類每個個體的“思想”和“命運”都如此寶貴、如此獨特。
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說過,“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人腦中的情感、自我認知等思想都是機器所完全沒有的。人類可以跨領域思考,可以在短短的上下文和簡單的表達方式中,蘊藏豐富的語義。當李清照說“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她不僅僅是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當杜甫寫出“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句子時,他不僅僅是在感歎人生遭際,更是在闡發憂國之情。這些複雜的思想,今天的AI還完全無法理解。
浮生碌碌,汲汲營營,我們身為萬物之靈,到底該怎樣活著?AI興起的未來時代裏,我們怎樣才能在時代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不斷提高自己,善於利用人類的特長,善於借助機器的能力,這將是未來社會裏各領域人才的必備特質。機器可以快速完成數學運算,可以下出極高水準的圍棋,可以獨立完成量化交易,甚至可以從事一些最初級的詩歌、繪畫等藝術創作。但人類總是可以借助機器這個工具來提高自己,讓自己的大腦在更高層次上,完成機器無法完成的複雜推理、複雜決策以及複雜的情感活動。
借助車輪和風帆,人類在數百年前就周遊了整個地球;借助火箭發動機,人類在數十年前就登臨月球;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人類創造了浩瀚繽紛的虛擬世界;借助AI,人類也必將設計出一個全新的科技與社會藍圖,為每個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提供最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在AI時代裏,隻會在某個狹窄領域從事簡單工作的人,無論如何都無法與AI的效率與成本相比,必然會被機器所取代。如果不想在AI時代失去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如果不想成為“無用”的人,唯有從現在開始,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擁抱人類的獨特價值,成為在情感、性格、素養上都更加全麵的人。此外,人生在世,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我們所能知、能見、能感的實在是太有限了。AI時代,我們可以更多地借助機器和互聯網的力量,更好地感知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體驗人生的諸多可能——這樣才不枉我們短暫的生命在浩瀚宇宙中如流星般走過的這一程。
的確,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但人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AI來了,有思想的人生並不會因此而黯然失色,因為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最後更新:2017-10-23 0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