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72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宣永生:人工智能時代,水墨的創造性何為?

點擊播放 GIF/1350K

宣永生

XUAN YONGSHENG

1952年生於上海

1985年研修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89年移居加拿大,入北美著

名雕塑家、畫家Joe Fafard工作室創作研修

現為加拿大藝術家協會會員、

加拿大溫哥華美術家協會會員。

居住於北京、溫哥華,職業畫家

重要展覽經曆

2017年 “重寫河山”——宣永生水墨作品展,

北京,奧加美術館

2016年 “天問”——宣永生個人作品展,

北京,現實空間

2015年 “宣墨宣言”——宣永生個展,

北京,上舍空間

2014年 “飆墨與狂逸”——旅加藝術家宣永生意象性

抽象水墨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編者按

宣永生的水墨明顯來自傳統,卻又似不在“水墨傳統”語境之中。明顯的“混血”特色,可能會使水墨傳統的衛道者們營養不良,但綜合宣永生縱貫東西的藝術曆程,這種全球化視野下的個人自由表達,卻也正是宣永生最為真實的個人經驗。

藝術應為人生負責,為真實的體驗負責,而非為曆史和大師殉道。水墨如果要在今天煥發活力,那麼它對於今日時代、社會、現實的經驗作何表態,有何闡發?也許看上去離傳統最遠的水墨恰恰是今日最為真實的水墨。

宣永生:人工智能時代,水墨的創造性何為?

庫藝術=KU:水墨是一個偉大而悠久的傳統,這也給後人的突破以很大的難度。您長年身居海外,為何選擇水墨作為自身的表達語言?

宣永生=X:其實我從上世紀80 年代初就開始關注水墨,並曾有幸受益於張仃等名師的親授,數十年海外遊學中,麵對綺麗的名山大川,常常為大自然中那種“天人合一”的意境所震撼,並帶給我無限的遐想,完全融入其中。回來後把她們帶進我的畫中,而作為一個原本就有深深水墨情結的中國人,水墨就自然而然的成為我流露個人心性的載體。

水墨實現了我的“尋根”“戀母”情結。我從水墨中找到了個人的“歸宿感”。而當代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我們終於可以打破畫種、古今、東西、媒材的區分,可以從中自由的揀選出對自己有益的營養,完善自己的藝術。

激浪 68cm×134cm 紙本水墨 2016

KU:您的水墨表現自由,少傳統範囿。這是否與您長年身居北美,被那片土地的文化氛圍所影響有關?

X:當然,我的人生幾乎在東、西各半中度過。“土播隊”“洋插隊”“海歸”這種不停地“運動式”的生活狀態,讓我在旅途中開闊視野,更從遊學中學到了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我很享受在“顛沛流離”“變幻莫測”中發現和尋找的感覺。對藝術的信仰與執著,讓我一步步邁入北美主流藝術圈。在迭宕起伏的飄泊中,我堅守藝術的初心,結合切身的體驗,在精神自由和傳統文化中尋求。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共同作用讓我的水墨表現更自由。在保持老祖宗傳統內涵的同時去發現、發展、突破……

試杯 52cm×99cm 紙本水墨 2016

KU:水墨與“心跡”之間的微妙而直接的聯係,特別適合於個人心性的流露。“水墨”對您來說,是否也正是一種生命“心跡”的表達?

X:是的,水和墨相遇在宣紙上暈染產生的“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純有意無法為之。在隨意和有意之間的潑墨後,引導式的用手工筆痕留下我所舒發的個人情感。我追求自由同時有度掌握平衡,我和水墨的契合度顯而易見是很高的。

我的個性奔放、急速、粗曠、孤傲、桀驁不馴,與水墨傳統性格恰恰相反,而“不一樣”正好成了我選擇的理由,如此的反差讓我與傳統拉開距離,同時與個體生命的“心跡”相互相存。

他眼中的…… 87cm×102cm 舊報拚貼 2013

KU:您的新作似乎更加放得開了,更加不受傳統的拘束,創作類似也愈發多樣,似乎進入了更為個人而自由的揮灑?

X:自從重拾水墨,我就在努力地尋求重新發現水墨。我的水墨力求有別於傳統文人之閑情逸致,而是表達當下人的真實精神狀態,這就給了我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把筆、墨、紙、水無窮無盡的延伸成自然形態,揮灑無忌的用“心象”的視覺語言去“轉譯”表達出屬於自己的個性化的真實所在……

我的新、舊作外在不一樣,總的氣韻是一致性的,自我感覺是在一步一步更加深入地前行。更多新作將在明年個展中與大家見麵!

KU:“三角”是您最近畫得很多的一個主題,三角的穩固、尖銳和墨色的暈染、隨性之間構成了一種對比,我們可以從中產生很多的聯想,您的初衷是什麼?

X:最早我對“三角”的關注來自塞尚名言:世上物體一切形狀,都可用幾何形來歸納……而後我追根溯源至幾何學之父歐幾理德的歐氏五大公式之一——計算三角形的原理:“若兩直線都與第三條相交,並且在同一邊內角和小於兩直角,則這兩條直線無限延伸必相交”。三角代表著一種理性,一種科學精神,三角形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心理學、美學、文學、繪畫、音樂等諸多方麵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我的秉性恰與三角契合:三角、尖銳、平穩、移動。我選擇做《三角戀》係列也就自然而然了,我試圖讓直觀尖銳的形在水墨的柔和中融合。

三角戀主視圖 96cm×178cm 紙本水墨 2015

KU:您的水墨具有抽象因素,但往往又在其中嵌入人形。顯示出你並不在意抽象或是具象,這種“人形”是為了表達什麼?您的水墨傳達的信息與傳統水墨相比有何不同?

X:我認為藝術觀念的純粹是最重要的,在藝術觀念純粹的大前題下無論是抽象、具象、意象僅代表自身的表現手法而已,沒有涇渭分明的邊界。這些表現手法的純粹性往往是被“形式”所綁架。19世紀未的形式在今天顯然不合時宜,中國國內“形式”仍然大興其道,也能理解這是一個“過程”。國內還流行一種誤區:認為畫抽象畫即是純粹形式,是外在形的變化、解構,如平麵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均己成為現代主義形式的模版教課書。

別人評論我的作品抽象?意象?具象?我不太在意,我更關注的是如何用個人的符號或抽象化的繪畫語言傾訴或“翻譯”出人、動物、山、水的存在狀態,這才是我作品的主旋律。作品中出現“人形”,一般來講都是指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人和物;人和性;人和靈;人和空間;人和時間等。

KU:從傳統素養,筆墨工夫來說,當代人是不可能跟古人相比的。您也不斷在尋求著突破,您認為當代水墨藝術家,相較於古人有哪些獨特優勢?

X:當代的優勢就在於你了解世界,你可以在幾分鍾之內瀏覽全世界的藝術,資訊的獲得比古代要快的多,你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你想要的形象資料、文字資料和曆史資料。你要做的是不斷去選擇你需要的和適合你的。這是這個時代的便利之處。

我相信,未來的藝術智能機器人可以複製出新的一模一樣類似八大的原作,可以計算出他的時代背景,大概的整體精神麵貌,但無法描述出作者在何種聯想的瞬間激發創作靈感揮毫落紙留下的“墨跡”,無法計算出替代人的“在場靈感”。人工智能將能替代人類模式化、板塊化、集成化的全部推理邏輯思維和部分形象思維。但機器人隻能做“有限性”,無法做到創造思維中人的“無限性”,智能社會隻給有創造性的人才提供機會,創造性藝術家才能生存!

隨著地球村的形成,種族、文化、傳統、當代的界線漸漸模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農耕文明時代是“機會選擇了你”,當今時代是你從海量信息中“選擇屬於自己的路”。今日之畫者“入門易”,但真正能遊到藝術彼岸者鳳毛麟角。

我們學習古人,但永遠無法成為古人,所以今天的藝術向傳統學習,學習的應該是一種精神和理念。我們一方麵仰慕傳統,另一方麵不能隻從表麵上去“拷貝”它,“複製”它,即使筆墨功夫上達古人,則也不會有生命力。更有謬論者講自己是當代人能畫出古人筆墨,此即是當代的水墨等雲雲……均屬不值一談之。

飄移 68cm×134cm 紙本水墨 2016

KU:您從傳統中吸收到的最大營養是什麼?您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現出怎樣的氣象?

X:年輕時是被傳統的外在形式所吸引,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臨摹宋徽宗的工筆花鳥畫。漸漸地接觸到傳統內在的文化精神,比如說“天人合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等,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繼續潛入。再比如當今西方的多元論,它是把時間、空間、平麵、立體都裝進去,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印證、融合,挖掘自我內心的感覺,從而走出普世藝術價值觀個性化的道路。

我作畫的習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碰到的一些讓你的內心有所感悟或觸動的事情,我都會把它轉換為繪畫語言,有點像寫日記。藝術上的純粹性雖然沒有終點,但也是我在不斷追求的。即使生命終止,這種追求也依然在延續。正如我的老師吳冠中先生的恩師吳大羽先生所說:我是不死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他的生命依然通過作品在延續。我是這樣認為的。

群山峻嶺 42cm×100cm 紙本水墨 2016

KU:我們從水墨談起,但水墨終究是一種媒介,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在場。藝術中真正感人的還是這種真誠而純粹的追求本身。您的作品就透露著這樣純粹而真實的表達。這種狀態是非常可貴的。

X:狀態的在場性是我比較在意的。比如此時此刻在接受采訪,我的內心狀態是怎樣的,我心裏是怎麼想的,我都會有感覺。這些感受往往是不可言詮的,隨著體驗和感受的不斷累積,讓你不得不表達,不得不一吐為快。

如果我當時很鬱悶或是很不愉快,那我肯定是不會畫畫的。現在往往碰到這種情況,一兩天甚至一個月都不動筆,但是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積累。如果沒有這種激情硬要提筆作畫,行家一眼就能分辨得出,畫的氣韻和味道是勉強不出來的。我現在自我感覺是在藝術上不斷變得更加純粹,最近幾年甚至色彩都用得少了,以後可能還會重拾色彩,藝術上的純粹性並非僅僅在技法和形式中。

KU:在我看來,您的水墨藝術已經是從傳統中轉換出來,具有世界性視野的水墨藝術,這不僅是一種褒獎,同時是否也與您多年的國外生活經曆有關?這是否也證明,今天任何地方的文化藝術都必須在世界範圍的對比、對話、流動中才能不斷激發新的生命力?

X:是的,上麵我們的談話已涉及到這個問題。在地域、民族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藝術猶如經濟、金融、貿易、貨幣流動一樣,終究形成“全球通”。所以藝術也一定會在流動中不斷激發新的生命力。時代在前進,三十年前我從未想過我是中國人?加拿大人?美國人?終究我隻是人類中的一個人!

全球化的未來時代,我們需清醒地認識自己,農耕時代造就無腦階級;工業時代造就無產階級;智能時代將造就無用階級。全球化智能社會已近在咫尺,我希望自已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但願我的作品能“活”的長久些?

(未完,以上為圖書部分內容節選)

重生 68cm×68cm 紙本水墨 2016

以上為圖書精彩內容節選,欲了解完整內容,

歡迎購買圖書觀看,現火熱預售中

《庫藝術》新刊“悅讀”專享

“朝向虛空的創造”正式出版發行!

立刻購買即可享受兩本新刊套餐價

最新專題雜誌“朝向虛空的創造”搶先看

多領域當代藝術家個案呈現

含“在山中”係列藝術家洪淩特刊

超300頁高清圖文內容收錄

最後更新:2017-10-08 06:37:28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沒有黑馬
  下一篇:go 就在剛剛A股平地一聲雷,人工智能第一妖股再戰風雲,能否吹響勝利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