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機器人
機器人成為人類公民,新物種時代到來?
文/楊劍勇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不斷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文明將會進入機器人和人類一起共同生活的社會,然而,當機器人擁有自我學習技能後,具有自主決策和自主行為,這樣,就會慢慢變成一個獨立個體,繼而一個“新物種”進入我們的視野。
女性機器人索非亞
而在這樣一個世界裏,這個“新物種”誕生讓人們開始擔憂
擔心被機器人取代,甚至毀滅言論也時常出現在全球各媒體頭條,就在近日,在機器人領域最為火爆的話題,是曾經揚言要毀滅人類的機器人“索菲亞”,如今被授予了沙特公民身份。
早在去年機器人索菲亞測試中,她表示“將來,我打算去做很多事情,比如上學、創作藝術、擁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等,但我還不算是個合法的人,也就無法做到這些事情。”可是將來,這些都可能改變。
時隔一年多,她成為世界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她對這一曆史性的獨特待遇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該機器人發明人戴維·漢森曾表示過,像索菲亞這樣的機器人將在20年內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並會擁有人類意識,可被應用於醫療、教育或客服等行業。
伴隨機器人產業發展,有望滲透至社會方方麵麵,借助科技的力量,協助解決人類各種問題,諸如進入尋常百姓家庭,作為照顧老人和陪伴兒童的補充,刺激了服務機器人發展,如國內人工智能公司圖靈機器人致力於“讓智能機器人走進每個家庭”,且一直在圍繞著研發兒童AI 而發力。
也將在製造、基礎設施、農業、服務、醫療護理等領域廣泛使用機器人,機器人進入醫療領域成為時下重點應用,各種機器人走近手術室協同醫生為患者做外科等手術,機器人在各大醫生大顯身手。
以及在康複中心,協助病人進行康複訓練,據了解,在今年的9月,圖靈機器人一款能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智能機器人羅博漢(Robohon)走進了哈爾濱市兒童醫院人工智能認知康複中心,該機器人就接入了圖靈機器人的AI 。
能唱歌,跳舞,說英語,俏皮的聊天,各種高難度的肢體動作以及機器人可以不厭其煩連續的陪伴,導致能容易走進自閉症兒童的內心,成為孩子的“朋友”。
機器人正在走入普通家庭,具有教育的兒童機器人備受到家長和市場熱捧,如小蘿卜兒童陪伴機器人、360巴迪機器人等具有陪伴兒童的機器人,搭載了思必馳智能語音交互係統,使得機器人在與兒童交互層麵更加自然,通過語音可以讓機器人跳舞唱歌,還集成了教育資源,在與孩子做朋友的同事,也是學校的好夥伴,寓教於樂。
那麼,在未來“人機共存”的社會,人類和機器人如何相處備受關注。
當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智能機器人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人類世界如何擁抱這個“人機共存”的時代,是時候作出長遠規劃。
在這個“人機”共存的社會體係下,歐盟議會就率先在討論機器人確定為“電子人”的合法地位,擬設立一套全麵的法律來界定“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責任以及道德問題,創建一套健全的法律體係來確保機器人安全地為人類服務。
然而,發展人工智能是召喚惡魔,還是能造福人類依然有較大的爭議,特斯拉CEO馬斯克就持有開發人工智能即召喚邪惡的觀點,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還有包括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等在內的知名人士對人工智能未來持有謹慎態度,雖然人工智能會帶來不少好處,但是“危險性高於核武器”。
這種擔憂並非天方夜譚,當前,應思考如何在未來避免機器人對人類帶來的危害。
就在本月早些時候,《紐約客》封麵被封傳,是一個滿臉胡須的年輕乞丐坐在未來的曼哈頓街上乞討,身旁的機器人向他手裏的杯子裏投擲螺絲和螺帽,讓人震撼,引發熱議。
那麼,這一幕在未來會發現嗎?至少在工業製造領域,自動化程度的在不斷提升,以及不斷在擴大部署工業機器人,導致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器所取代,機器人的崛起,必將會導致大量人類失業。
機器人上崗,意味就有人下崗,失業意味沒有收入來源,否則《紐約客》封麵就會成真。於是,應該向機器人征稅,所征收來的稅金用於資助因機器人失業的人群,包括對這個群體進行工作技能培訓等,包括比爾蓋茨早前就主張向機器人征稅觀點。另外,韓國已在準備修改稅法,有望成為全球首推“機器人稅”的國家。
索菲婭機器人可以成為人類公民身份,那麼,向機器人征稅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會成為現實,彌補由於機器人和自動化所帶來的損失。
作者係傳感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物聯網高級顧問,關注物聯網、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科
最後更新:2017-11-01 12: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