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機器人
人類擁有八大智能 人工智能是鸚鵡學舌?
文/楊劍勇
上世界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人工智能自然語言理解?關聯性不等於因果性
語言的重要性,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為了溝通而使用的工具,事實上,語言的影響力遠超我們所能的覺察,然而我們在使用語言過程中,可以分為直述、比喻、價值和恒真。
然而作為人工智能,由於輸入大量的數據,在“直述語句”來說,由於有固定規則,隻要有規則,人工智能不難理解,例如你問機器,明天深圳天氣怎麼樣?你一定能獲得到精準的答案,常若你問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事實上,這是一首歌唱偉人的歌曲,也許機器能理解這是一首“歌曲”,但對歌曲背後的故事並能理解。
或許機器可以理解“東方”、“太陽”等詞語概念,但基於深度學習的等技術對文本語意的提取,根本談不上人類具有的思考和理解,這必然導致在與人工智能對話過程中,除了問答式的聊天以外,要和人類一樣具有思維意識還不現實,對話也很局限。
人類存在於語言之中,語言的自然變得非常重要,顯然,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理解層麵遠遠不夠,當前隻是具有“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依托數據和深度學習等技術能實現關聯性,但不等於因果性,這種訓練模型其實很死板和僵。看客們可以拿起你手中iPhone,去體驗下蘋果Siri語音助手,就知道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方麵有多弱智。
思必馳CMO龍夢竹對筆者表示:“自然交互,最大的問題在於口語中的不確定性,因此,在豐富的大數據支持下,基於應用場景,以認知交互算法為框架,讓機器具備自然語言理解,意圖跟蹤和場景的能力,讓一些複雜的交互在多輪對話和情景感知裏得以解決。”
人工智能是鸚鵡學舌?是否具有創造性
機器人不可能擁有思想和創造力,對於人工智能來說,有強大的計算和學習能力,但談不上創造和思考,人類千年文明的延續,就是不斷地對未來的探索和思考,尤其“要在不疑處有疑”,換句話說,在沒有任何疑問的地方產生懷疑,舉個例子來說,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顆蘋果掉下來打在他的頭上,於是開始思考為什麼蘋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最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其“萬引力”是17世界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曆史上樹立了一座裏程碑,這種發現性的、創造性的,人工智能就想不出來。
關於人工智能的詩詞、繪畫創作等新聞也比較多,但這種創造力有他的局限性,就如穀歌人工智能學會了畫畫,甚至所創造的畫作被拍賣到8000元美元,不過,在筆者看來,依托人工智能繪畫工具可以很快畫出一棵樹,但隻能說畫的快,畫的像,鸚鵡學舌罷了,談不上“創作”。
早前我引用過法國著名畫家塞尚一則趣事,他曾花了一年的時間畫一棵樹,於是有人問他為什麼一棵樹畫了一年,他回答:樹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有不一樣的姿態,不一樣的神采,如果不能觀察一年,怎麼知道它真實的生命是什麼樣子?
“樹”隻是一個概念,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但樹木的生命它無法理解,機器無法感受萬物都充滿生命,對世界缺乏理解。
人工智能依托海量的數據進行訓練,在遵循規則領域,隻要有規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比人類做的更好,就如穀歌人工智能係統阿爾法狗下圍棋一樣,經過訓練和學習後,它可以輕鬆擊敗人類圍棋高手。然而它並沒有“智慧”,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專家隻是訓練有素的狗”,當然這句話不是在“罵人”,而是在提醒我們不應隻是做個專家,而是進一步利用知識提升到“智慧”。
阿爾法狗就是利用數據訓練出來的“狗”,圍棋水平很高,卻不能利用數據創造“智慧”,對於機器來說,它隻是算法,不會存在思想,更無法理解,就如它並不能從數據中洞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謎,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僅僅是“人類智慧傳承”。
最後
柏拉圖有一個說法,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精靈,它像是上天為人注定的一種天命,讓人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最後達成一個目的,完成生命的拚圖。
盡管科技浪潮到來,時代文明在進步,但機器隻是機器,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統計模型來進行數據的概率推算,比如圖像、文本或者語音,通過數據不斷優化,或者說人工智能利用數據“訓練”,但懂道理,學會推理,具有創造力,並擁有智慧,機器是不可能具有這個能力,遙遙無期。
作者係傳感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物聯網高級顧問,關注物聯網、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科技
最後更新:2017-10-29 11: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