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84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真能成為自由市場守望者?與鄧新華老師商榷

鄧新華老師最近寫了兩篇文章談人工智能,對之寄予厚望——既能秒殺發改委,又能力挺張維迎。文章酣暢淋漓、令人向往,不少讀者表示讚同,同為自由市場支持者的我卻成為例外。

我也對人工智能報以樂觀態度。在我看來,人們日常說的“人”,本質上是“智能”(包括自由意誌、記憶等)。“人權”的本質是“智能的權利”,“人的行動”的本質是“智能的行動”。 長久以來,人是“智能”的唯一載體,而在未來則不一定,新的載體形式完全有可能出現,“人工智能”即是之一。

“智能”並不神秘,無非是自然演化過程中在人腦中形成的一套生物功能,這種功能有可能通過人類技術手段模仿、複製或取代,也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前景優勢在於能大大提高“智能”的智商,人的生物大腦受腦容量等各方麵因素限製,智商被封存在一定的限度之內,而人工智能則有可能通過擴展外延、“開外掛”的方式,大大提高各方麵功能,也就是成為更高級的智能。人腦在未來或將全部升級為“人工智能”,就像汽車取代馬車。

鄧新華老師的預期是極為樂觀的,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可以沒有權力欲望,從而避免對自由市場的染指,進而可以證明發改委之謬誤、支持張維迎的論證。

然而,我卻不得不給出不同的觀點,因為高智商並不等於全知全能,也不等於永遠做出正確決定。高智商的“智能”也會有思維誤區,也會犯錯。從生物智能階段(也就是人類社會)來看,犯錯誤的高智商人士也不勝枚舉:從王安石到林毅夫,從奧斯卡•蘭格到皮凱蒂,從愛因斯坦到鍾南山……都是政府幹預的倡導者。那麼到了“人工智能”時代,這種誤區就能避免嗎?

從人工智能的創生來看,Ta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人搞弄出來的,在思維方式的基調上,很有可能會沾染開發者的模因。如果人工智能首先由具有社會主義理想的理工小清新來開發,後果怎麼樣真不好說。

另外,智能肯定不是全知全能的,正因為有誤區,有缺點,才有可能有信息不對稱和比較優勢,才能有交換和市場。如果人工智能全知全能了,就是神了,就不需要市場交換了。

最後,我由衷希望人工智能真能成為自由市場守望者。

最後更新:2017-10-08 01:06:56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將會替代HR?別扯了!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時代的事業危機,處於這個時代的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