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69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

如今各种大众媒体上关于机器人的新闻很多,凑热闹的也很多。比如前阵子有新闻报道,一个展会上有一台机器人伤人,其实那只是一个教育辅助机器人,掉下台砸到人而已。还有某个墓园买机器人给守墓保安壮胆的新闻,那个机器人充其量是个玩具而已,恶搞成分更多。如果我们以科普的心态看待历史,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而是从人类的劳动创造中实实在在生长出来的,我们不需要恐惧也不需要顶礼膜拜。

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对技术的描述常常是直白而谦虚的。谷歌前工程师吴军说过,他在2003年的时候和同伴一起把谷歌的关键词搜索准确率大大提升,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究竟该选取哪一种意思去搜索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搜索结果中排名并不靠前的结果,用户就会换个近义词继续搜索,或者选择搜索结果中排名并不靠前的结果。这时用户其实自做了一个关键词搭配工作,系统会记录下用户给出的关键词搭配关系,现在要做的是更快、更优地反馈结果。他说:“至于我们是怎么做到的,说起来可能会显得很没技术含量,我们事先把多年来用户搜索过的关键词搭配都整理出来,然后在2003年美国独立日的周末期间,有四天的假期,我们停掉了公司当时五个最大的数据中心的一个,利用四天时间对每一个关键词的搭配做了特殊处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穷举法。”也就是把用户经常选择的词语组合关系固化下来,下一次用户再做类似搜索,系统就能更快、更准的给出结果。

其实机器翻译等领域的技术逻辑,跟上述搜索中应用的策略的穷举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据《纽约时报》报道,2016年6月的一个星期三,在谷歌翻译部门的会议上,人们对百度发表在机器翻译领域核心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议论纷纷。迈克·舒斯特的一句话会让会议室恢复了秩序,“是的,百度出了一篇新论文。感觉就像有人看透了我们的做的东西——论文有类似的结构,类似的结果。”百度在BLEU分数(一种衡量机器翻译和纯人工翻译之间准确度的分数)基本吻合谷歌在2月和3月内部测试中取得的成绩。

今天的人工智能思路与过去不同,变思维规则问题为数据问题和策略问题。过去人类总想为计算机设计出挖煤的逻辑,不断把人类的种种逻辑规则抽象成函数之后输入计算机里。现在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大数据基础和算法的进步。也就是说,今天人工智能的爆发恰恰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爆发的基础上,有了互联网,数据才会大量产生。主语,这些数据不是用户自觉填写的数据,比如姓名、年龄、住址、爱好等,而是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自动产生的数据,比如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就是一种数据,每一次移动轨迹也是一种数据。

中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现在更重要的是提升“软实力”。精神、文化是“软实力”,计算和数据也是“软实力”。这样的“软实力”和传统产业叠加,也就是所谓的“智能+”。它将切切实实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最后更新:2017-10-29 21:47:37

  上一篇:go 天啦噜!“女性”机器人皮肤神似真人首获公民身份
  下一篇:go 机器人总装玻璃涂胶方案,这个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