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7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醫療被稱為“現代華佗” ,真有這麼厲害?

(本文轉載自電子信息產業網)據報道,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熱門風口,AI技術的革新正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特別是在醫療領域,這一年,從醫學影像、輔助診療到健康管理、虛擬助手等,醫療鏈條的各個環節上都出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身影。而人工智能與醫療領域的牽手也為醫生和患者們送去了福音。

目前,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推進引發國內外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不少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始加速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布局。從國內來看,百度、阿裏、騰訊三家利用深厚的大數據背景開始在醫療領域短兵相接。從去年百度推出“百度醫療大腦”以來,阿裏、騰訊也都不甘示弱,紛紛在今年推出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擁有海量數據儲存能力的“現代華佗”,又能給行業帶來哪些驚喜?

百度在2016年10月份推出了百度醫療大腦。三個月前,由阿裏健康研發的醫療AI“Doctor You”正式發布,而這兩種“大腦”其實最終指向都是未來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緊隨其後,今年8月,騰訊發布了首個醫療AI產品“騰訊覓影”,將食管癌早期篩查作為首個進入臨床預試驗的項目。

阿裏健康資深架構師範繹介紹,以肺結節檢測為例,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之下,可以大大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舉例來說,差不多每九千張影像30分鍾完成,傳統的差不多需要四名醫生會花費50-180分鍾時間。如果用機器是前者的5-6倍,準確率也在90%以上。

範繹表示,技術可以作為一種補充來幫助醫生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首先醫生也可能存在疲勞、精力不集中的時候,機器是沒有這個問題的。第二個,通過AI的一些方式,幫醫生來做初篩,工作的強度就會降下來,人體的效率就會提升起來。”

此外,這樣的技術也開始走出實驗室,慢慢進入尋常醫院,搭建在安徽省立醫院的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輔助診斷係統對肺部影像的診斷準確率達到94%,已經具備三甲醫院醫生診斷乳腺癌和肺癌的水平,安徽省立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韋煒介紹,“像這樣的2號結節在CT影像上非常容易被人眼漏診,但是係統檢測非常靈敏,同時係統還可以測定結節最大直徑、體積以及CT值,對其良惡性做出初步判斷。”

目前,安徽省立醫院智慧醫療應用平台正在逐步與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等平台對接,實現遠程醫學會診、分級診療、在線問診、慢病管理,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幫助醫生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國基層醫療水平。人工智能可以讓優秀的三甲醫院醫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夠讓基層醫生獲得來自專家醫生的意見指導,提高診療水平,這將大大改善當前我國醫療資源不足、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現狀。

現代華佗”來襲未來醫生是否會失業

雖然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夠緩解醫生的工作壓力、提升患者的診療體驗,但仍然有不少人對人工智能與醫療領域的牽手持懷疑態度。

醫生會不會因此失業,這樣的一場討論仍舊是老套路,有人質疑,但開發者強調不存在替代情況。範繹向記者解釋,人工智能+醫療目前的目標仍舊是幫助醫生,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希望通過AI資源、工具的介入,幫助醫生能夠處理更多的醫療場景和服務的病人量,這是目前的一個核心方向。”

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發展,有人將它稱為“現代華佗”,更將其所能帶來的變革與工業革命相類比,能對整個社會體係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挑戰。特別是人工智能賴以生存的大數據,更是各個平台公司爭奪的重點。所謂“得數據者得天下”,但人體健康數據畢竟不同於其他,究竟該如何保護,也被提上了討論的議程。

互聯網專家王越認為,“現在涉及到的數據更加敏感,關係到人的生命健康。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隻是依靠一個公司或者大平台,哪怕它是非常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商業企業,畢竟它以盈利為目的,肯定在內部的用戶保護方麵跟不上追求盈利的步伐,所以在發展人工智能醫療的時候,政府相關機構、政策製定者應該借鑒此前新經濟發展的經驗,先行考慮如何製定相應的標準、保障的機製。”

不隻是大數據,盡管關於人工智能的未來仍有一些不確定、乃至倫理與法理問題的存在,但是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幻想這樣一個未來,當身體感覺不舒服時會有機器人自動為自己做檢查,並馬上出具詳盡而準確的分析報告及診療建議。而這一切可能距離我們已經並不遙遠。

最後更新:2017-10-12 16:56:45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將在十年內取代教師?惠靈頓公學前校長這樣說
  下一篇:go “互聯網+”開幕啦!機器人會唱會跳會打羽毛球!你敢來挑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