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62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TechCrunch忍不住發聲了!

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近期撰文指出,近來有關“機器取代人類”的討論甚囂塵上,然而,雖然機器可以從事某些任務,而且效率也高於人類,但人類卻能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要,用戶也希望與人進行麵對麵的親切接觸,這恰恰是自動化技術所不具備的能力。

現如今,無論你走到哪裏,都會聽到有關自動化技術將取代人類的討論。誠然,科技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之中,而媒體也在大肆渲染機器人取代人類的論調,但科技可以取代人類,並不意味著我們始終對這種趨勢趨之若鶩。在有些情況下,即便科技可以做得非常好,但我們仍想要與人麵對麵打交道。

盡管機器可以實施某些任務,而且效率也高於人類,但機器恰恰缺乏從事這項活動的藝術性,而這也正是人類能迎合人們個體需要的特有本領。一種協議可能代表著一種方法,但擅長本職工作的人明白何時需要作出調節,也明白機器所難以理解的細微差別。

具體影響取決於諸多因素

美政府在最新報告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對經濟的潛在影響,同時還從政策角度分析了這一問題。報告中寫道:“從長期講,人工智能是否會導致失業以及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增加,不僅取決於這項技術本身,還與相關政府機構和政策有關。”報告預測,在未來10到20年裏,大概9%至47%的工作崗位會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影響,如此大的波動意味著人工智能的真正影響在一段時間裏還是未知的。

創業生態係統的許多人士認為,我們之所以不斷推動技術達到極限,隻是因為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而不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讓人滿意的方法。《紐約時報》上周報道了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盡管自動化技術正在得到普及,但發展速度並沒有我們之前想象的快。麥肯錫分析師詹姆斯曼伊卡(James Manyika)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自動化潮流對就業的影響,不是由技術的可行性而定,雖然業內人士往往這麼認為的。”

最後,自動化技術會對我們帶來多大的影響,取決於許多因素,比如我們是否渴望與其他人進行互動。下麵我們就以ATM自動取款機為例來說明這一點。ATM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發出來的,在70年代和80年代得到普及,原本被認為可以取代銀行職員。但如今已經是2017年了,大部分銀行仍然需要職員。當然了,我們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取錢,即便是在銀行不營業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在手機上進行金融交易,但當你走進銀行,之所以仍然有人在那裏工作,是因為在涉及資金問題上,我們仍想要與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

渴望獲得麵對麵的接觸

而在買藥時,我們肯定更希望與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打交道,即便有些機器可以幫助醫生作出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即便機器可以確定合適的治療計劃,不過我們仍想要得到醫生的幫助,畢竟醫生經過專業訓練,會向我們推薦不同的治療方案,處理治療協議。

人依舊十分重要,這是一個需要我們牢記的重點。即便是在與醫生等高等學曆擁有者無關的場景下,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想與人互動,而隻是想與機器互動。

例如,得益於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可以用iPad菜單取代服務生。舊金山的一家餐廳已經完全沒有了人類服務生。顧客可以在iPad上麵點餐,食物會自動上來,不需要服務員,全程都不需要與人接觸,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獲得這種體驗。有些人仍希望由人類服務員迎進門,他們不僅要拿出菜單讓顧客點餐,還會回答菜單的問題,然後親自將美食端上來。

我們對Uber和Lyft的需要同樣出於這種考慮。很顯然,無人駕駛汽車正逐漸成為現實,人們之所以想要這種服務,是因為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更實惠,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消費者都能從無人駕駛中獲得美好的體驗。有人更喜歡在車上與司機聊天的感覺,而不僅僅是單純從A地到達B地那麼簡單。

科技正在快速向前發展,雖然認為科技發展陷入停滯是一種很愚蠢的想法,但有些事情仍然很重要,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麵對麵交流。不要因為自動化技術的存在,就認為它始終是每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

最後更新:2017-10-08 01:29:59

  上一篇:go 上證50期權-人工智能挖掘機會與投資者操作的匹配
  下一篇:go 年底金股大預告:數控化、機器人等有望賺錢到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