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
機器人
人工智能來襲 保險業如何應對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保險行業從傳統經營向互聯網保險發展,是保險行業經營轉型的一件大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是全社會、全行業需要麵臨的一件大事。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著深刻影響。其影響之深刻,多位權威人士撰文預言,人工智能不僅在替代電子產品生產流水線上的簡單勞動,就是對記者、股市分析師、律師等從事複雜工作的腦力勞動者也有代替趨勢。
具體到保險行業,也有很多研究人工智能對保險業影響的文章。正如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一樣,人工智能的確已經在對多項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產生著深刻影響。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倒逼傳統保險加速轉型。
互聯網保險的界定
伴隨著“互聯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保險概念走進經濟生活和保險行業自然不難理解。類互聯網保險,還有智能保險、數字保險、科技保險等等,筆者一並融入互聯網保險進行研究。
對於什麼是真正的互聯網保險,各種觀點莫衷一是,百家爭鳴,的確沒有一種現實的互聯網保險形態可供保險學界進行研究。筆者認為現階段所謂的互聯網保險雖有創新,其實質還是傳統保險產品的營銷渠道的轉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已。
產品研發。傳統保險產品的研發是基於對於積累的曆史數據整體進行歸納、精算,忽略了被保險人或者投保標的物的個性化數據,產品定價對於具體個體針對性更弱,表現為“千人一麵”;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固然以積累的曆史整體數據為基礎,但是充分考慮被保險人或者投保標的物個性風險數據,產品定價對於具體個體針對性更強,表現為“量身打造”,對保險公司綜合經營能力要求不高。
營銷渠道。傳統保險產品定價“千人一麵”,產品營銷過程中討價還價空間較大,所以高度依賴於保險中介渠道;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定價“量身打造”,銷售過程全部或者主要在互聯網上完成,所以主要或者隻能由具體研發保險產品的保險公司,有“去中介化”的趨勢。
競爭策略。傳統保險產品定價“千人一麵”,保險中介機構選擇銷售哪家保險公司的產品,考慮的主要指標是價格打折係數和傭金比例,不會考慮承保保險公司的風險管控能力;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銷售主要是保險公司直銷,經營中就需要綜合考慮風險管控等環節。
風險管控。傳統保險經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主動采取預防型的管控措施較少;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因為在量身打造產品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風險評估,所以基於自身的經濟效益等多種因素,勢必會增加采取預防型的管控措施。
理賠處理。傳統的保險產品依靠保險中介機構在線下完成,所以,對被保險消費者提出索賠時,會要求提供一整套的材料;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由於銷售過程主要在線上完成,所以,對被保險人提出索賠時,會減少提供資料的數量。
防範欺詐。傳統保險經營中,營銷等環節依靠於保險中介來完成,對於防範識別、防範重視不夠,容易誘發保險欺詐的發生;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對於風險識別、防範普遍重視,不易誘發保險欺詐。
期待中的互聯網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控手段,首先保證通過提高風險管控能力,遏製保險欺詐案件的發生;其次,切實發揮保險風險預防功能。因為如果發生風險事故,即使在充足投保的前提下,保險賠款完全覆蓋所造成的各種直接和間接損失也顯得捉襟見肘。
人工智能影響保險業的切入點
人工智能研發的初衷是為了降低人們的勞動強度和提高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從本質上看,人工智能是一種手段。從手段的角度和最原始的功能看,保險行業也是一種風險管控的手段。綜合起來看,人工智能和保險都是一種手段。人工智能對保險行業的影響的發力點,可以分為直接、間接兩個點位。
直接點位。直接點位是指保險行業借助於人工智能技術,對保險經營的全部流程或者部分流程進行改造,提高保險行業自身的經營能力和風險管控水平。在直接點位下,人工智能對於保險行業的作用方向是促進作用,促進了保險行業經營能力和風險管控水平的提高。
間接點位。間接點位是指保險標的物所在的行業管理部門或者權屬部門進行風險管控,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險行業的風險管控功能。
現階段,車險險種是非壽險領域的當家險種。
行業占比超過80%以上,業務占比超過90%財產險保險公司不乏其人。所以,車險經營是當前及以後一段時期財產險保險公司主抓的險種。作為汽車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車險經營,與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息息相關。據公開資料顯示,未來汽車發展趨勢是費智能化和純電動化。有家汽車廠家為表明自家無人駕駛汽車的產品質量和技術可靠性,聲稱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後,此種舉措將會改變車險承擔責任的方式,如果成為一種普遍的方式,會逐步蠶食傳統車險經營,最終發展為一種完全替代車險部的形式。
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到汽車相關的政府監管機構和車輛經營主體上,必將大幅度提高汽車運營的安全性,從而減弱對車險的需求。理論上來說,汽車交通事故發生的根源無外乎不適格的車輛、不適格的駕駛員和不適格的駕駛狀態。對大量交通事故深入分析後,發現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於肇事車輛的不適格的駕駛狀態,表現為超速、超載、超時(此處與疲勞駕駛同義)三種情形。在人工智能技術支撐下,校車的權屬單位以及校車安全的管理部門,能夠借助技術手段對校車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控,並能夠將實施狀況發送給家長等相關人員的手機上,就完全有可能降低甚至避免一些事故的發生。
壽險領域,由於保險回歸保障,理財型保險產品結構必然下調,健康險、長期壽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傳統保險產品銷售比例上升,那麼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推動下,通過應用基因檢測等新興技術,很有可能改變壽險產品的產品設計、風險管控等經營流程,進而影響對傳統壽險經營。
應對人工智能的三大對策
保險行業從傳統經營向互聯網保險發展,是保險行業經營轉型的一件大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是全社會、全行業需要麵臨的一件大事。結合複合背景,對於保險行業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順應變革,主動轉型發展。對於保險行業來說,保險姓保,本來就是一個無需贅述的話題,但是在局部險種、個別公司的確需要回歸保險保障功能、防範風險和深化改革三大要求。對於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和融合發展,保險行業要主動學習新技術,主動尋求與新興技術發展的結合點,圍繞保險消費者的風險管控需求,提升自身的經營能力,切實發揮風險管控作用,彰顯天然職能。
二是擬定合同,消除理解分歧。保險合同在保險經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保險合同經營的全過程,甚至保險糾紛的投訴訟。近年來,保險行業的保險合同質量的通俗化和規範化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透過保險糾紛投訴訟案件,不難發現保險合同規範化和通俗化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對於保險合同的擬定,建議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牽頭,組織保險業內的專家為主體,廣泛吸收經驗豐富的法官、檢察官、交警和律師參加,在合同條款擬定的基礎上,由精算人員進行精算,從而為保險產品宣傳、介紹、統一理解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突出風控,消除風險隱患。立足於萌芽狀態的保險初始功能,按照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保險行業作為一種風險管控的手段,作為一種專門從事風險管控的行業,要在提高自身風險能力的基礎上,通過事前風險識別、預防切實提高承保標的物的風險管控能力。
迎接人工智能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挑戰,對於一個個體和每一個行業的確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立足自身功能,恪守保障方向,提高自身技術,服務社會發展,是保險行業唯一的,也是正確的選擇。
(編輯:楊少康)
最後更新:2017-11-01 16: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