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35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機器人理財成新“藍海”

2016年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超百萬億元,令理財服務欠缺的矛盾愈加凸顯。在這一背景下,依托先進人工智能(AI)技術的智能投顧持續升溫,成了資產管理市場的一片新“藍海”。

今年6月招商銀行與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到165萬億元人民幣。

與民眾旺盛的投資理財需求相比,專業機構提供的傳統理財服務顯得相對匱乏。這也為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投顧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智能投顧”(Robo-Advi-sor)又稱機器人理財,即虛擬機器人基於客戶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收益目標及風險偏好等要求,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以及現代投資理論,提供一係列在線服務來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

智能投顧的問世,使得以往金融機構通常隻針對高淨值客戶提供的理財服務開始麵向普羅大眾。由此形成的新“藍海”,也吸引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目光。2015年以來,螞蟻財富、京東智投、騰訊理財通等人工智能理財平台陸續上線。

今年8月末,中國平安旗下上海壹賬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聯手平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陸金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推出“智能財富管家”,正式進軍智能投顧市場。

區別於時下部分機構推出的C端(用戶端)智能投顧服務,“智能財富管家”主要針對B端(商戶端),為國內外中小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希望通過人工智能理財相關技術的開放,幫助中小金融機構優化產品,降低獲客、運營與服務等成本,進而持續擴大服務範圍,最終實現‘普惠’金融。”金融壹賬通總經理邵海峰說。

知名谘詢機構波士頓預測,2018年中國私人財富總規模有望達到40萬億美元,預計未來中國智能投顧管理資金或高達4萬億美元。

易觀集團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理財市場專題分析2017》報告認為,伴隨用戶對於線上財富管理方式選擇程度的提升,目前體量尚小的人工智能理財對傳統財富管理市場的改變或發生指數級變化,服務門檻的降低將使得更多個人可支配資產規模較小的財富“長尾用戶”得以受益。   (新華社)

最後更新:2017-10-08 00:26:54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龍頭將在風口,把握結構性行情,該股有望領漲九月成妖王
  下一篇:go 機器人行業盛會卻引來一眾家長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