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機器人
人工智能將讓工作更少還是更多?它們究竟能不能學會愛?
郝景芳
印格致。
11月5日召開的騰訊WE大會上,來自全球各地各個領域的九位頂尖科學界牛人大咖讓現場觀眾瘋狂打call。在著名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論文有什麼不傳之秘?機器人能不能學會愛和創造,機器人會不會導致人類失去工作?來看看這些大咖們怎麼說。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曉風
1人工智能跟人搶工作,怎麼辦?
需靠創新教育解決失業問題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不會讓人們失去工作?知名科幻作家郝景芳告訴記者,其實人工智能的到來,對於就業的影響有可能還是蠻大的,一些重複型的勞力或者體力工作蠻容易被人工智能化,這就導致可能在入門級的工作上麵,勞動就業的需求就會減少很多。
怎麼解決這種矛盾?隻有通過普及性的創新教育,能夠使目前隻能做重複型簡單勞動的人,未來有機會去從事更加多樣性的、更適應未來時代發展的一些工作。
不過另一方麵,郝景芳也認為,其實真正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可能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前曾經有人估算過,互聯網時代的機器每取代一個就業崗位就可以創造兩三個就業崗位。所以,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到底是減少工作,還是帶來更多的工作,目前還沒有定論。
2 機器人學不會愛和創造? 喜怒哀樂需要生理基礎
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學不會愛和創造?郝景芳認為,現在的人工智能其實離全能機器人還有非常遠的距離,人類大腦是一個很複雜的體係,還有很多部分是人工智能現在不容易具備的。即便說在未來,人工智能和人類有了真正的交流能力,但它幾乎不太可能發展出像我們人類這樣的情感。因為我們人類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有太多的生理基礎。假如說沒有分泌激素,不太可能有這樣的一些情緒指標的。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繁殖,沒有性別而言,怎麼會有性別之愛呢?
3 中國科學家不少是80後 年輕化程度讓《Nature》主編讚歎
《Nature》的中國區執行主編印格致告訴記者,中國科學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年輕的科學家,自己第一次來中國是2011年參加一個超導方麵的會議時特別吃驚,因為這些正在做最前沿的超導研究的科學家都特別年輕。當時屋裏大概有50個人,最多10個人超過50歲,大部分都是30歲、40歲,隻有一個人60歲以上。而且他們要不然是教授,要不然很快就能評上教授,印格致說,這點很讓人驚喜,因為在西方的大學,你會發現多數教授都是50歲往上,至少也是40歲往上,極少有30多歲的。
印格致告訴記者,自己覺得中國青年科學家非常聰明,他在中國各地也看到了很多見解新穎深刻又充滿了好奇心的聰明人才,自己特別看好中國的年輕人。
4 如何在《Nature》上發表文章? 要讓人感歎“我怎麼沒想到!”
作為世界最權威的自然科學類期刊,在《Nature》上發表文章有什麼秘訣嗎?印格致認為,理想的學術論文是能讓讀者產生“哇!這個我怎麼沒想到!”或者“哇,這個好讚!而且還很有用!”的情緒出來。論文的宗旨應該是用來展示研究成果,而不是用華麗的詞藻去堆砌。
另外,想發表論文,常見的錯誤也要絕對避免,比如:起了一個過於宏大的標題,結果導致和內容完全對不上;無法決定自己的眾多研究結果哪一個最重要;過於關注火熱的領域而忘記了自己最感興趣的研究等等。
最後更新:2017-11-06 1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