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12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將改變人類金字塔結構?看李飛飛和郝景芳如何預測未來

人工智能將改變全世界各行各業的現有工作方式、商業模式,以及相關的經濟結構。那麼,人類應當如何應對呢?最最基本的一點,當人工智能開始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者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避免人類大批失業、社會陷入動蕩的危險局麵呢?

從刀耕火種時代至今,人類曆史上的協作分工,基本都遵循一個類似金字塔形狀的社會結構模型:少數人影響、領導和指揮較多的人,較多的人再進一步影響或管理更多的人,逐級向下,金字塔底層是大量從事簡單、重複性勞動的人。

無論是在古羅馬的奴隸社會,還是在中國漢唐直到明清的皇權社會,抑或是在今天的現代社會裏,人們總是努力尋求這種金字塔結構的平衡。當然,由古代集權社會到現代共和政治之間所經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這個金字塔結構中每個層級的管理者的產生方式,以及層級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重新組合、分配。但即便是在共和體製的現代社會裏,高效的經濟運行機製仍然需要這種自上而下,層層分解工作,層層授權的金字塔型分工結構。迄今為止,唯一能稍微改變這種金字塔構型的現象,是在發達國家中可以觀察到的中產階級數量的增長和藍領工人的減少,這讓金字塔最下麵兩層的人數比例不再呈現絕對化的梯形關係,而是有可能融合為一個更大的人群。

圖53人類曆史上常見的金字塔結構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曆史,就是為了掙脫過去的桎梏,讓我們能看到不同的方向,並開始注意到前人無法想象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研究曆史並不能告訴我們該如何選擇,但至少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項。”

過去幾千年裏,人類在科技、經濟、社會等方麵所做的諸多變革,其實大多數都是為了讓這個金字塔結構工作起來更高效。

比如,幾乎在同一時間,歐洲的古羅馬和中國的秦帝國都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古羅馬有超過29條大型軍事公路,由首都羅馬以輻射式向外擴散,總長超過40萬千米。而秦帝國不但修建了類似的路網,甚至還修築了最寬處達60米,穿越14個縣,全長700多千米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又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統一了全國的車轍標準(車同軌)。對於帝國交通的狂熱讓當時的羅馬帝國和秦帝國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僚機構到平民百姓的政令傳遞暢通無阻。這套高效的、金字塔結構的指揮體係,無論是用於軍事征服,還是用於大型工程建設,其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曆史條件下的巔峰。

從本質上說,今天的現代人還是在做著與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人和秦人一樣的事情。我們建設了通達全世界的互聯網,我們用發達的空運、海運、陸路運輸為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配送世界各地生產的產品。新技術的普及和全球化經濟體係的建設,都是為了讓人類的金字塔構型的社會分工更加合理和高效。

在現代商業體係中,處於金字塔頂層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為整個經濟活動的總體戰略布局指示方向——這個人群的數量最少;處於稍下層的企業家們,則在盡可能地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經濟體係,設計最符合自身企業需求的商業模式——這個人群的數量稍多;企業裏的中層管理者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實際執行過程裏既負責監控執行效果,又負責製定具體執行策略,實施人員管理(互聯網和流程自動化的普及讓這個中層的管理結構趨於扁平,使每個中層管理者可以管理更多的員工,或監控更複雜的流程)——這個人群的數量相當大,在中國也許有數千萬人;而更多的人則投入到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任務中,包括產品的生產製造者,技術的研發者,商品的運輸者(想想我們在淘寶輕鬆購物的背後,有千千萬萬的快遞騎士每天奔波於每個城市的街頭)——這個人群在中國有好幾億人。這種社會體係順利運行的基石就是分工協作,從最複雜的腦力勞動,到簡單的、重複性的腦力或體力勞動,分別由數量不同的人群承擔。

那麼,人工智能到來後,如果50%以上的簡單、重複性工作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類過去數千年來分工協作的金字塔結構會不會變得不再穩定?

每個人都擔心未來的時候,未來也許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糟。人工智能給全人類提出了有關社會、經濟轉型的好問題,關鍵看我們人類如何作答。人類仍是這個地球的主宰,數千年的曆史變幻,滄海桑田,曆經無數次危機與挑戰,人類都在不斷的調整與變革中成長起來了。人工智能至少目前還是人類的造物,完全由人類控製和管理,我們有何理由懼怕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衝擊呢?眼光長遠的人已經在積極尋找答案,而不是被動接受變革。

2017年1月,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和視覺實驗室主任李飛飛在北京發表演講。談到人工智能和人類的關係,李飛飛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AI的未來掌握在那些創造、開發和使用者的手中。無疑地,AI會改變世界,但這裏真正的問題是,改變AI的又是誰呢?”

李飛飛提出,人類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強人工智能研究者的多樣性。這是基於三個層麵的考慮:“第一個理由關乎經濟和勞動力,人工智能是一個日益增長的技術,會影響到每個人,我們需要更多人力開發出更好的技術;第二個理由關乎創造力和創新,很多研究都顯示出,當擁有多種多樣背景的人共同合作時,會產生更好的結果和更具有創意的解決方案;最後一個理由關乎社會正義和道德價值,當各種各樣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時,他們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價值觀,代表著人類的技術也會有更加多樣性的思考。”

李飛飛敏銳地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當擁有多樣化背景、多種價值觀、對未來有不同訴求的人一起參與人工智能的研發與普及時,我們最容易得到一個趨近完美的平衡點,找到人工智能與人類協同工作、生活、生存的多樣化解決方案,避免被偏見所左右。這也許是我們目前能想到的,避免潛在危機,防範風險的最好方案。

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女士則從更加文藝的角度,解讀了人工智能為人類回歸“個性化”所提供的時代契機。

郝景芳說,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我能做什麼’,而結論必然是‘我能做和機器人不一樣的事’。機器人會迅速占領所有標準化領域,而人類將在各種差異化產品的供應中尋覓新的領地。……在未來,工廠機器流水線留給機器人,人會以更加富有創造性的方式與流水線競爭。人的獨特性會體現出來:思考、創造、溝通、情感交流;人與人的依戀、歸屬感和協作精神;好奇、熱情、誌同道合的驅動力。根本不是計算能力和文書處理能力,而是人的綜合感悟和對世界的想象力,才是人和機器人最大的差別和競爭力。創造者的個性化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是啊,隻有人的精神個性,才是人工智能時代裏人類的真正價值。隻有用開放的心態,創造性地迎接人工智能與人類協同工作的新世界,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主人。

最後更新:2017-10-08 00:52:25

  上一篇:go 機器人參加高考也發愁,數學考試剛及格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發展中的6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