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7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醫療加速落地:成資本寵兒 多家巨頭布局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人工智能:下一個數字前沿》的報告,醫療保健是很有前途的人工智能市場。近年來,人工智能醫療的火苗也開始在資本市場燃起,多家企業開始在這一領域布局探路。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現代醫院”概念及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醫藥健康企業的智能化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信心。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人工智能:下一個數字前沿》的報告,醫療保健是很有前途的人工智能市場。其推理能力和在大量病曆、醫療圖像和流行病等統計數據中進行模式識別的能力有巨大的潛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醫療的火苗也開始在資本市場燃起,多家企業開始在這一領域布局探路。在日前舉行的雲棲大會智慧醫療專場,阿裏健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00241.HK,以下簡稱“阿裏健康”)宣布,將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分別簽約,在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培訓、智慧醫院三個方麵推進智慧醫療落地。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先後聯係采訪阿裏健康、複星醫藥、科大訊飛、衛寧健康等多家企業,探究其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布局和發展。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002230.SZ,以下簡稱“科大訊飛”)智慧醫療CEO陶曉東告訴記者,在當前人工智能醫療競爭激烈的形勢下,企業要做到成功首先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真正幫他們解決臨床問題,第二個重要要素是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如何跟醫生現有的工作流程相結合,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醫生的工作。

多家巨頭布局人工智能

“一個患者躺在床上,其體溫、心跳等數據能即時傳到醫生的iPad手上,醫生能隨時觀察每一個患者的動態。同時,包括內部用藥係統的整合,包括對疾病的智慧化診斷,都屬於人工智能醫療範疇。”第三方醫藥服務平台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告訴記者,不同於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醫療更側重於醫院內部的運行。

灼識谘詢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我國人工智能醫療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時期。2014~2016年,每年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醫療企業分別達到24、37和36家,與2013年的4家相比發展迅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多家企業開始布局人工智能醫療領域。阿裏健康副總裁柯研向記者分享了公司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嚐試和探索。“比如和醫療機構合作建立的科研數據平台和臨床輔助決策係統,比如通過脫敏病例和數據生成‘虛擬病人’,用浸潤式的方式來做醫生的培訓係統,再比如包括影像智能檢測引擎,幫助醫生提升效率,我們用區塊鏈的技術,幫助常州衛計局建立醫聯體,解決數據互聯互通和安全存儲安全傳輸的問題。”

柯研告訴記者,阿裏健康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探索的另一個方向是健康管理平台。“我們期望利用包括阿裏健康、淘寶、天貓等整個阿裏係的海量用戶基數,建立起非常好的用戶互動平台,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體狀況。”

除了阿裏健康,今年9月份,科大訊飛與廣藥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利用在醫藥健康、醫療服務、人工智能、互聯網應用、品牌積澱等方麵的互補優勢,探索建立“醫藥+智能”發展新模式,合力打造“智慧醫療”服務體係。

陶曉東在回複本報記者采訪中表示,目前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醫療方麵的布局主要著眼在三個方麵:在智能語音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方麵,公司目前開發了一係列完備的語音電子病曆產品,並在多家醫院應用。在影像輔助診療領域,公司目前在肺部CT、乳腺鉬靶上都做出了實際應用的產品。公司的人工智能輔助診療中心接入了安徽全省40多家醫院,能夠實時反饋醫生提交的影像診斷需求,在1秒內給出結果。在機器人導診導醫的應用方麵,目前科大訊飛研究的“曉醫”機器人已在全國50多家醫院落地應用,提供導診導醫服務。

今年7月份,上海複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196.SH,以下簡稱“複星醫藥”)發布公告表示,將攜手耶魯大學教授許田成立科技創新孵化平台。據公告,孵化平台將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發現、培育創新項目,並重點關注精準醫學、再生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和團隊。

複星醫藥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醫藥的確是比較前沿的話題,目前階段複星及複星醫藥都在這些方麵做一些戰略布局和考量,不過現階段尚不方便接受采訪。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涉足人工智能醫療相關企業共有139家,公開披露的融資事件共有93筆,其中絕對多數為A輪及A輪前的早期融資。

“目前大多數的醫療類人工智能公司都處於初創階段,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從產業分布來說,該領域內公司多集中於輔助診斷和健康管理等應用類領域,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型公司數量較少。”CIC灼識谘詢執行董事王文華告訴記者。

盈利模式尚在探索

記者梳理發現,盡管已經步入快速增長期,對於人工智能醫療行業而言,成熟的盈利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

2017年上半年,科大訊飛實現營業總收入21.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7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8.11%。在半年報中,科大訊飛方麵提及,麵對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之際的產業機遇,公司繼續加大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持續加大人工智能在醫療、公檢法、智慧城市等重點產業方向的市場布局投入,費用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期稅後利潤增幅。

阿裏健康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阿裏健康和政府、醫院、學術機構的合作開始不久,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各方都期望能通過合作和創新,盡快走通商業模式。

衛寧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0253.SZ,以下簡稱“衛寧健康”)方麵提到,基於雲計算的軟件服務模式、大數據處理係統、臨床決策係統等快速發展,這些係統所涉及的技術,都是比較新型的技術,這些技術是否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風險。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複星醫藥最受關注的醫療器械業務。複星醫藥集團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其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手術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手術量超過1.28萬台,同比增長約 60%。但受大型設備配置審批進度影響,2017 年上半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設備銷售與安裝延遲,設備銷售收入同比下降 52%。

史立臣直言,盡管一直在探索,但目前並未形成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醫療盈利模式。他表示,當前中國公立醫院的特性是非營利性機構。企業和具有公益性質的非營利性機構合作如何獲取資金是一個問題。同時民營醫院多數自身經營不錯,如何說服民營醫院進行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對此,陶曉東回複稱,智慧醫療的模式分兩種,一種是將能夠直接使用的智慧醫療產品部署在醫院,比如導診機器人、雲醫聲、語音電子病曆、影像輔助診斷等等,打造“智慧醫院”;另一種模式是建立省級、市級的人工智能診療中心,各個縣、區或者鄉村醫院、社區醫院把病例數據在線傳輸至中心,一秒鍾之內就可得到反饋。

“目前安徽省全省48家醫院的肺部CT和乳腺鉬靶的片子都會送到我們的人工智能輔助診療中心,未來會接入全省100多家醫院,更大地發揮資源集中的效率,減少單個投入的成本。這兩種模式將會結合起來在各地推廣。”陶曉東表示。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武濱對人工智能醫療盈利模式的態度較為樂觀。武濱告訴記者,在國外使用沃森(由IBM公司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曆時4年聯合打造的超級電腦)去做診療,一次約1200美元,國內用一次是5000~6000塊錢。“比如你的某一個病需要它治療,你把你的資料輸進去,很快給你做出結論。它是按照次數來收費,這些是它比較簡單的商業模式。”

武濱進一步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社保會調整收費項目,“人工智能醫療麵臨的群體多是腫瘤病人,該群體花費動輒就是幾十萬元,5000塊錢能把病情看明白,省去好幾萬元濫用藥物的錢,這對於醫保也是合適的。所以其將來的商業模式應該不成問題。”

王文華表示,醫療是個信息極度不對稱的領域,人工智能醫療方麵盈利模式的核心在於解決不對稱的兩端的痛點。而這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基礎大數據以及背後算法與現實訴求之間的橋梁。“對患者而言,盈利模式的核心更多地在於對患者行為模式的指導;而對於醫院端而言,盈利模式的核心在於是否有承載輔助診斷等各類係統的智能硬軟件產品,這些產品或服務能夠補充醫生由於主觀判斷上或者個體操作上出現的誤差。”

來源:中國經營報

合作案例:中國藥科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金陵科技學院 |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 |無錫市新吳區管委會 |紫金方山科技創業特別社區 |凱基生物 |上海易利生物 |南京賽博生物

最後更新:2017-11-01 00:36:48

  上一篇:go 搞笑漫畫:機器人遍布,那麼是不是可以解決這種問題?
  下一篇:go 《銀翼殺手2049》將科幻推向高潮:人工智能有多燃?